我们知道了解夏、商、周代的文化除了《史记》就是《竹书纪年》比较权威了,今天特意总结分享下,《竹书纪年》全文及翻译的内容。
备注:五帝部分不可考,多为后人添加,建议从夏开始看
《竹书纪年》全文及翻译
黄帝轩辕氏
【原文】
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
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
弱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劾(hé)百神朝而使之。
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pí)四兽之力。以女魃(bá)止淫雨。
天下既定,圣德光被,群瑞毕臻。
有屈轶(yì)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进。
【译文】
黄帝的母亲叫做附宝,她看见一道壮观的闪电绕北斗星划过,电光照耀原野,附宝心灵受到震撼,她怀孕了。
二十五个月后,附宝在寿丘生下黄帝。
黄帝很弱小就能说话,他长着龙的容颜,而且具有神圣的品德,他能管制各种神而调遣他们。
黄帝命令神龙应龙进攻蚩尤,大战最有力量的虎、豹、熊、罴四种野兽。
他又命令旱神女魃止住不断降下的淫雨。
天下安定,黄帝神圣的光华照耀大地,各种吉祥的好事接踵而来。
有屈轶草生长在朝堂之上,如果有巧言谄媚心术不正的人来到朝堂,屈轶草就会指着他,所以这些人都不敢进来。
【原文】
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初制冕服。
二十年,景云见,以云纪官。
有景云之瑞,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名曰景星。
帝黄服斋于宫中,坐于玄扈、洛水之上。有凤凰集,不食生虫,不履生草,或止帝之东园,或巢于阿阁,或鸣于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麒麟在囿,神鸟来仪。有大蝼如羊,大螾如虹。帝以土气胜,遂以土德王。
【译文】
黄帝元年,黄帝登上国君之位,管理有熊之国。
这一年,黄帝开始制定朝服的式样。
黄帝二十年,祥瑞的云彩出现在天空,于是,黄帝就以云来命名官职。
出现了祥瑞的的云彩,赤色南方的云雾与青色东方的云雾相连,南方有两颗星,东方有一颗星,一共三颗星,都是黄色,在天空晴朗时出现在摄提星座,名字叫做景星。
黄帝穿着黄色的朝服在宫中斋戒,在玄扈河和洛水河边处理国事。这时候,凤凰聚集而来。凤凰不吃活的虫子,不践踏嫩草。有的停在黄帝宫的东苑,有的在阁楼上筑巢,有的在朝堂间鸣叫,雄凰引颈高歌,雌凤翩翩起舞;麒麟漫游于园囿之中,神鸟神情高雅,仪态万方。有像羊那么大的的蝼蛄和像彩虹那么长的蚯蚓都聚集在那里。
黄帝是以土的德行而取胜,所以,就以土的德行而称王。
【原文】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
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帝问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
天老曰:“臣闻之,国安,其主好文,则凤凰居之。国乱,其主好武,则凤凰去之。今凤凰翔于东郊而乐之,其鸣音中夷则,与天相副。以是观之,天有严教以赐帝,帝勿犯也。”
召史卜之,龟燋(jiāo)。
史曰:“臣不能占也,其问之圣人。”
帝曰:“已问天老、力牧、容成矣。”
史北面再拜曰:“龟不违圣智,故燋。”
雾既除,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jiào)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
《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塞门谷口是也。
【译文】
黄帝五十七年秋七月庚申日,凤鸟飞来,黄帝在洛河边祭祀天地。
庚申这一天开始,天降大雾三日三夜,白天也像夜晚一样黑暗。黄帝询问天老、力牧和容成三位大臣说:“这对于国家来说,预示着什么?”
天老回答说:“我听说,国家安定,国君一定喜好文化,那么凤凰就会到来。国家混乱,国君一定喜好武力,那么凤凰就会离去。如今,凤凰在东边的郊野中歌唱,它鸣叫的音律符合十二音律中的夷则之律,夷则之律与秋七月相配,象征着阴气开始盛行,所以凤鸟的叫声与天意相合。如此看来,上天要给您一个严厉的警示,您不能触犯呀。”
黄帝又召来史官占卜,占卜用的龟盖被烧焦了。
史官说:“为臣没法占卜,请您询问圣人吧。”
黄帝说:“我已经询问过天老、力牧和容成了。”
史官面向北朝拜说:“龟盖不敢违背圣人的智慧,所以烧焦了。”
大雾散去之后,黄帝在洛河边郊游,突然看见一条大鱼,黄帝命令杀掉五牲牛、羊、猪、犬、鸡来祭祀,天就下了大雨,七日七夜没有停止,大鱼就游到海里去了。
黄帝得到了图书,《龙图》从黄河中浮出,《龟书》从洛河中飘来,都是用红色的篆字书写。有人把《龙图》和《龟书》交给轩辕黄帝,黄帝于是把万神恭敬地迎接到明庭这个地方,明庭就是今天的塞门谷口县(今天陕西省礼泉县,我的家乡)。
【原文】
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宾,长股氏来宾。
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产帝乾荒。
一百年,地裂。
帝陟。
【译文】
黄帝五十九年,胸口上有洞的贯胸氏前来做客,长着长大腿的长股氏也来做客。
黄帝七十七年,黄帝的儿子昌意在陕西洛河支流弱水降生。后来,昌意又生下乾荒帝,也就是颛(zhuān) 顼(xū)帝。
【原文】
帝王之崩皆曰陟(zhì),《书》称“新陟王”,谓新崩也。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葬,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时朝焉。
【译文】
帝王去世都称作“陟”,(陟的原意是登高,引申有升天的意思,石注)。《尚书》说“新陟王”,就是说王刚刚去世。黄帝因为具有黄土那样厚德载物的伟大品德而成为“王”,他也因为大地裂开而升天。黄帝安葬后,大臣中有一个叫做左彻的人,被黄帝伟大的品德所感动,他常常思念黄帝,于是就取黄帝的衣服、帽子和手杖,埋于地下,建庙祭祀,各个朝代的诸侯大夫每年都要朝拜祭奠。
黄帝的儿子昌意以诸侯的身份到弱水畔居住,生下了儿子乾荒,乾荒后来继承了帝位。
帝王去世都称作“陟”。
(王国维案:此句是昌黎(韩愈)概括《竹书纪年》的记载,并不是原文。)
黄帝去世之后,有个名叫左彻的臣子,用木头削成了黄帝的像,率领各国诸侯朝拜事奉。
黄帝死了七年之后,黄帝的臣子左彻于是立颛顼为帝。
颛顼生儿子伯鲧,这就是若阳,居住在天穆高原的南面。
帝尧元年是丙子年。
舜囚禁了尧,并为难丹朱,使丹朱不能见到其父
后稷把帝丹朱放逐到丹水之滨。
命令咎陶制作刑法。
三苗即将灭亡的时候,天下起了血雨,夏天出现了冰,大地开裂深达地下的泉水,黑龙生神庙,每日夜间出动,白日隐藏于神庙之中。
原文:
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山海经·海内经》注。)
帝王之崩曰陟。(《韩昌黎集·黄陵庙碑》)
国维案:此昌黎隐括本书之语,非原文如是。
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太平御览》七十九引《抱朴子》曰:“汲郡中竹书”云云。今《抱朴子》无此文。)
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颛顼。(《路史·后纪》六。)
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山海经·大荒西经》注。)
帝尧元年丙子。(《隋书·律历志》引,丙作景,避唐讳。《路史·后记》十引,无帝字。)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史记正义》引《竹书纪年》)
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山海经·海内南经》注。《史记·高祖本纪》正义引“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五帝本纪》正义引“后稷放帝子丹朱”。)
命咎陶作刑。(《北堂书钞》十七。)
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通鉴外纪》一注引《隋巢子》、《汲冢纪年》。《路史·后纪》十二注云《纪年》、《墨子》言“龙生广,夏冰,雨血,地坼及泉,日夜出,昼不见”,与《外纪》所引小异。)
禹
居住在阳城。
从黄帝到禹,前后共计三十世。
( 王国维案:这也是罗长源(即《路史》的作者罗泌)概括《竹书纪年》的记载,并不是原文。)
启
启说:“会”。
益侵夺启的帝位,启杀了他。
九年,舞蹈时用九韶之乐伴奏。
二十五年,征伐西河。
启即帝位三十九年后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王国维案:《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升后十年,舞九韶。三十五年征河西。”而《通鉴外纪》:“皇甫谧曰:‘启在位十年。’”则《世纪》不得有三十五年之文,疑本《纪年》而误题《世纪》也。此与《真诰》所引“启三十九年亡”符同。《路史》《注》既引《纪年》“启在位二十九年”,故“征西河”亦云“在二十五年”矣,未知孰是。)
太康
太康居住在斟鄩。
在这里失去了国家。
仲康
相
后相即帝位,居住在商邱。
(王国维案:《通鉴外纪》:“相失国,居商邱”,盖亦本《纪年》。《通鉴地理通释》四云:“商邱当作帝邱。”)
元年,征伐淮夷、畎夷。
二年,征伐风夷及黄夷。
七年,于夷来归顺。
帝相居住斟灌。
少康
少康即帝位,方夷来归顺。
杼
帝宁(杼)居住在原地,从原地迁往老邱。
柏杼子征伐东海及三寿,得到一只九尾的狐狸。
芬
后芬即位,三年,九夷都来称臣侍奉。
后芬在位四十四年。
荒
后荒即帝位,元年,把黑色的玉器沉入黄河,祭祀河神,命令九(夷)巡狩东海,获得一只大鸟。
后芒(荒)死于帝位,年五十八岁。
泄
后泄二十一年,诏令赐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爵号。
二十一年,后泄去世。
扃
廑
帝廑又叫做胤甲。
胤甲即帝位,十个太阳同时出现,这一年胤甲死去。
昊
后昊在位三年。
发
后发又叫做后敬,或者称为“发惠”。
后发即帝位,元年,在王门接待各方夷族朝见,在上池会见再国之君保雍,各方诸侯国进献舞乐。
后发儿子即位,这就是桀。
桀
桀居住在斟寻。
畎夷进入豳、岐之间居住。
后桀征伐岷山,岷山向桀进献两个女子,一个叫做琬,一个叫做琰。桀接受了这两个女子,两个女子都没有给桀生下孩子。桀把两个女子的名刻在名为苕华的玉石上,苕玉上刻的是琬,华玉上刻的是琰,而把他的元配妃子末喜氏丢弃在洛邑。末喜氏与商汤的大臣伊尹结交,于是为商国作间谍来颠覆夏朝。
建筑倾宫,装饰瑶台。
夏桀末年,社坛迸裂,这一年夏桀被当汤放逐。
汤于是灭掉夏朝,桀逃往南巢氏。
从禹至桀历十七世,将有王与无王合起来计算,共计四百七十一年。
原文:
禹
居阳城。(《汉书·地理—志》注、《续汉书·郡国志》注。)
黄帝至禹,为世二十。(《路史·发挥》三。)
国维案:此亦罗长源隐括本书之语,非原文。
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览》八十二。)
启
启曰会。(《路史·后纪》十三“启曰会”,注见《纪年》。)
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束晳传》。《史通·疑古篇》《杂说篇》两引“益为后启所诛”。)
九年,舞九韶。(《路史·后纪》十三注引“启登后九年舞九韶”。《大荒西经》注引“夏后开舞九招也”。)
二十五年,征西河。(《北堂书钞》十三引“启征西河”四字。《路史·后纪》十三云“既征西河”,注:“《纪年》在二十五年。”)
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真诰》十五。《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作“二十九年,年九十八”。)
国维案:《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升后十年,舞九韶。二十五年,征河西。”而《通鉴外纪》引皇甫谧曰:“启在位十年。”则《世纪》不得有“启三十五年”之文,疑本《纪年》而误题《世纪》也。此与《真诰》所引“启三十九年亡”符同。《路史》注既引《纪年》启在位二十九年,故征西河亦云在二十五年矣。未知孰是。
大康
大康居斟鄩。(《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傅瓒曰:“《汲冢古文》大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
乃失邦。(《路史·后纪》十三注。)
(羿居斟鄩。)(《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
仲康
相
后相即位,居商丘。(《太平御览》八十二。)
国维案:《通鉴外纪》“相失国,居商丘”,盖亦本《纪年》。《通鉴地理通释》(四)云:“商丘当作帝丘。”
元年,征淮夷、畎夷。(《后汉书·西羌传》引“后相即位元年,乃征畎夷”。《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元年征淮夷”。《路史·后纪》十三“征淮、畎”,注:“准夷、畎夷,《纪年》云元年。”)
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二年征风、黄夷”,注:“并《纪年》。”《后汉书·东夷传》注及《通鉴外纪》二均引“二年征黄夷”。)
七年,于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路史·后纪》十三注。《通鉴外纪》二引“于”作“干”。)
相居斟灌。(《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路史·后纪》十三引臣瓒所述《汲冢古文》。)
少康
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路史·后纪》十三注引此下有“献其乐舞”四字,疑涉帝发时事而误。)
杼
帝●[宀一]宣居原,自原迁于老丘。(《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御览》作“自迁于老丘”。《路史》注“●”作“予”,“丘”作“王”。)
柏杼子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太平御览》九百九引“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路史·后纪》十三:“帝杼五岁,征东海,伐三寿”,注:“本作王寿,”《纪年》云:“夏伯杼子之东征,获狐九尾。”又《国名纪》己云:“后杼征东海,伐王寿。”)
芬
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后汉书·东夷传》注、《太平御览》七百八十、《通鉴外纪》二、《路史·后纪》十三。《御览》“芬”作“方”,又此下有“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十九字,郝兰皋曰:“疑本注文,误入正文也。”)
后芬立四十四年。(《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
荒
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珪宾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鸟。(《北堂书钞》八十九。《初学记》十三引“珪”作“璧”,“鸟”作“鱼”,无“命九东”三字。《太平御览》八十二引“荒”作“芒”,“鸟”作“鱼”,无“命九”二字。国维案:“九”字下或夺“夷”字,疑谓后芬时来御之九夷。)
后芒陟位,五十八年。(《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作“后芒陟,年五十八”。)
泄
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汉书·东夷传》注。《通鉴外纪》二引“帝泄二十一年如畎夷等爵命”。《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下有“繇是服从”四字。)
二十一年(陟)(《路史·后纪》十三注。)
不降
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
六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云:“《纪年》云六十九陟。”)
扃
厪
帝厪,一名胤甲。(《太平御览》八十二。)
胤甲即位,居西河。(《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太平御览》八十二、《通鉴外纪》二。《开元占经》六引作“胤甲居西河”,《御览》四引作“胤甲居于河西”。)
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开元占经》六、《太平御览》四及八十二引上二句。《山海经》注无“天”字,《占经》无“妖”“十”二字。《通鉴外纪》二引“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路史·后纪》十三:“胤甲在位四十岁,后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并照于东阳,其年胤甲陟。”注云:“以上《纪年》。”案《路史》此条或有增字。又《御览》四引“十日并出”下有“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运照无穷”十三字,则恐是注文也。)
孔甲
昊
后昊立三年。(《太平御览》八十二。)
发
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帝敬发,一曰惠。”注曰:“见《纪年》。”)
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北堂书钞》八十二。《后汉书·东夷传》注、《御览》七百八十引均无“再保庸”以下七字,《通鉴外纪》二、《路史·后纪》十三引亦同。《外纪》末句作“献其乐舞”乃改本书句,《路史》仍之。)
其子立为桀。(《太平御览》八十二。)
桀
(居斟鄩。)(《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
(畎夷入居豳岐之间。)(《后汉书·西羌传》。案《西羌传》三代事多本《汲冢纪年》,而语有增损。)
后桀伐岷山,进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太平御览》一百三十五。《艺文类聚》八十三引无末四句,《御览》八十二引无末二句。“后桀伐岷山”,《御览》八十二引作“后桀命扁伐山民,进女于桀二人”,《类聚》引作“岷山庄王女于桀二人”,《御览》八十二引作“山民女于桀二人,桀受二女”,《御览》八十二作“桀爱二人”。“琰”,《御览》引皆作“玉”。“刻其名”,《类聚》及《御览》八十二引皆作“斵其名”,《北堂书钞》二十二亦引“斵苕华”三字。)
筑倾宫,饰瑶台。(《文选·吴都赋》注。《文选·东京赋》注引作“夏桀作琼宫、瑶台,殚百姓之财”,《太平御览》八十二引“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汤所放。(《太平御览》八百八十。《路史·后纪》十三注引“桀末年社震裂”六字。)
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太平御览》八十二。)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览》八十二。《文选·六代论》注引“凡夏自禹至于桀十七王”十字,《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末二句,《通鉴外纪》二引“四百七十一年”六字,《路史·后纪》十三注:“《纪年》并穷、寒四百七十二年。”)
小甲
小甲高即帝位,居住在亳都。
雍己
雍己伷即帝位,居住在亳都.
大戊
仲丁
仲丁即帝位,元年,从亳都迁往嚣.
征伐蓝夷.
外壬
外壬居住在嚣城.
河亶甲
河亶甲整即帝位,从嚣城迁往相.
征伐蓝夷,又征伐班方.
祖乙
祖乙滕即帝位,这就是中宗,居住庇地.
祖辛
开甲
帝开甲踰即位,居住在庇地.
祖丁
祖丁即帝位,居住在庇地.
南庚
南庚更从庇地迁往奄地.
阳甲
阳甲即帝位,居住在奄地.
盘庚
盘庚旬从奄地迁往北蒙,称作“殷”。
殷在邺州南三十里。
(王国维案:这七字是注文。)
从盘庚迁至殷都,至纣灭亡,计七百七十三年,再也没有迁过都。
( 王国维案:这句话也是注文,或者是张守节概括《竹书纪年》的记载。)
小辛
小辛颂即帝位,居住在殷都。
小乙
小乙敛居住在殷都。
武丁
祖庚
祖庚曜居住在殷都。
祖甲
帝祖甲载居住在殷都。
和甲西征,获得一座丹山。
(王国维案:和、祖二字形相近,《今本纪年》系之阳甲,乃有“阳甲名和”之说矣。)
冯辛
冯辛居住在殷都。
庚丁
庚丁居住在殷都。
武乙
武乙即帝位,居住在殷都。
三十四年,周王季历征伐鬼戎,俘虏了二十个翟王。
大丁
大丁二年,周人征伐居住在燕京的戎族,周军大败。
三年,洹河水一天断流三次。
四年,周人征伐居住在余无的戎族,取得了胜利。周王季受命为殷王朝牧师。
七年,周人征伐居住在始呼的戎族,取得了胜利。
十一年,周人征伐居住在翳的戎族,俘获戎族三个大夫。
文丁杀掉了周王季历。
帝乙
帝乙居住在殷都。
二年,周人征伐商朝。
帝辛
帝辛受居住在殷都。
六年,周文王初次在毕地祭祀宗庙。
毕地在丰都西三十里。
殷纣王建筑琼室,树立玉门。
天空昏暗,阴风四起。
汤灭亡夏朝传至受,历经二十九王,计四百九十六年。
原文:
汤
汤有七名而九征。(《太平御览》八十三。)
外丙
外丙胜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仲壬
仲壬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尚书·咸有一德》疏、《通鉴外纪》三引《纪年》,《太平御览》八十三引杜《后序》,均作“其卿士伊尹”。)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尚书·咸有一德》琉、《通鉴外纪》三。《太平御览》八十三引《汲冢琐语》同,但无“于桐”二字,又“立”下有“四年”二字。)
大甲
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尚书·成有一德》疏、《通鉴外纪》三。《外纪》“放大甲”作“于大甲”。《文选·豪士赋序》注引“大甲既出自桐杀伊尹”九字。)
(十二年陟。)(《史记·鲁世家》索隐:“《纪年》大甲惟得十二年。”)
沃丁
沃丁绚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小庚
小庚辨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小甲
小中高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雍己
雍己伷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大戊
仲丁
仲丁即位,元年,自亳迁于嚣。(《太平御览》八十三。)
征于蓝夷。(《后汉书·东夷传》注、《太平御览》七百八十。)
外壬
外壬居嚣。(《太平御览》八十三。)
河亶甲
河亶甲整即位,自器迁于相。(《太平御览》八十三。)
征蓝夷,再征班方。(《太平御览》八十三。)
祖乙
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居庇。(《太平御览》八十三。《路史·国名纪》丁引“滕”作“胜”。)
祖辛
开甲
帝开甲踰即值,居庇。(《太平御览》八十三。)
祖丁
祖丁即位,居庇。(《太平御览》八十三。)
南庚
南庚更自庇迁于奄。(《太平御览》八十三、《路史·国名纪》丁。)
阳甲
阳甲即位,居奄。(《太平御览》八十三。)
盘庚
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太平御览》八十三。《水经·洹水注》引无“旬”字,《史记·项羽本纪》索隐、《殷本纪》正义均引作“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虚”,《尚书·盘庚》疏引“盘庚自奄迁于殷”七字,《路史·国名纪》丁引“旬”下有“即位”二字。)
殷代邺南三十里。(《尚书·盘庚》疏。《史记·项羽本纪》索隐引作“南去邺三十里”,《殷本纪》正义引作“南去邺四十里”。)
国维案:此七字乃注文。
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史记·段本纪》正义。案“七百”朱辑本改作“二百”,又下有“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二十三字,盖误以张守节释《史记》语为《纪年》本文也。)
国维案:此亦注文,或张守节隐括本书之语。
小辛
小辛颂即位,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小乙
小乙敛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武丁
祖庚
祖庚曜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祖甲
帝祖甲载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和甲西征,得一丹山。(《山海经·大荒北经》注。)
国维案:“和”“祖”二字形相近,今本《纪年》系之阳甲,乃有阳甲名和之说矣。
冯辛
冯辛先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庚丁
庚丁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武乙
武乙即位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珏,马八匹。(《太平御览》八十三。)
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后汉书·西羌传》注。《通鉴外纪》二引“武乙三十五年周俘狄王”十字。)
大丁
大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后汉书·西羌传》注。《通鉴外纪》二“周人”作“周公季”。)
三年,洹水一日三绝。(《太平御览》八十三。)
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后汉书·西羌传》注。《文选·典引》注引“式乙即位,周王季命为牧师”,与此异。)
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后汉书·西羌传》注。)
十一年,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后汉书·西羌传》注。)
文丁杀季历。(《晋书·束皙传》、《史通·疑古篇》《杂说篇》。《北堂书钞》四十一引《纪年》云“文丁杀周王”云云。)
帝乙
帝乙居殷。(《大平御览》八十三。)
二年,周人伐商。(《大平御览》八十三。)
帝辛
帝辛受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六年,周文王初禴于毕。(《通鉴前编》。《唐书·历志》“纣六祀,周文王初禴于毕”,虽不著所出,当本《纪年》。)
毕西于丰三十里。(《汉书·刘向传》注。)
国维案:此亦注文。
殷纣作琼室,立玉门。(《文选·东京赋》注及《吴都赋》注。)
天大曀。(《开元占经》一百一引“帝辛受时天大曀”。)
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史记·殷本纪》集解。《文选·六代论》注引“殷自成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十四字,《通鉴外纪》二引“二十九王,四百九十六年”十字。)
武王
十一年庚寅年,周开始征伐商朝。
周王率领西夷各国诸侯征伐殷商,在牧野打败了殷商。周王在南单之台亲自擒获了殷帝纣,此时天刚刚黎明。
武王五十四岁。
成王
康王
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去世。
晋侯建筑的宫殿美丽,康王派臣下责备康王。
成王、康王统治之际,天下太平安宁,刑罚闲置不用达四十年。
昭王
昭王十六年,征伐楚国,涉过汉水,遇到犀牛。
十九年,天空昏暗,阴风四起,野鸡野兔都惊恐四窜,周朝军队葬身于汉水。
昭王末年,夜色晴朗,有五色光横贯紫微垣。这一年,昭王南巡而再也没有回来。
穆王
穆王元年,在南郑建筑祗宫。
从周受天命代替殷商,传至穆王已经百年。
从穆王以后,周朝以西郑为都城。
(王国维案:以上二条,都是束晳、臣瓒概括《竹书纪年》的记载。据第二条,按《纪年》的体例穆王、共王、懿王元年都应书写“王即位居西方郑”。穆王的居住场所是郑宫、春宫。)
北唐国的君主来朝见,进献一匹深黑色的马,穆王的八骏之一的騄耳就是这匹马所生。
穆王北征,行经千里流沙之地、跨越布满鸟羽的千里之地。
西征犬戎,俘获犬戎五个戎王返回。穆王于是把犬戎迁往太原。
十三年,西征,达到青鸟止栖的三危山。
十七年,西征昆仑邱,会见西王母,西王母劝止周军西进,说:“有一种鸟很吓人。”
西王母国使者来朝见,在昭宫举行接见礼仪。
三十七年,征伐越国,发动九师之众,向东达到九江,令命癞头鼋等浮出水面为桥梁。
穆王南征,品德高尚的人变成鹤,行为卑劣的人变成猫头鹰。
穆王东征远至二亿五千里,西征远至九万里,南征远至一亿七百里,北征远至二亿七里。
共王
懿王
懿王元年,在郑国,太阳升起后消失,随后又出现。
孝王
孝王七年,冬天降大冰雹,牛马死亡。长江、汉水都封冻。
夷王
夷王二年,蜀人、吕人来进献琼玉,祭祀河神,用大圭沉河。
三年,夷王召集各国诸侯,用鼎煮了齐哀公。
在桂林狩猎获得一只犀牛。
命令虢公率领六师,征伐居住在太原的戎族,达到俞泉,俘获一千匹马。
七年冬天,天降冰雹,雹大如石磨。
厉王
淮夷入侵掠夺,夷王命令虢仲征讨淮夷,没能取胜。
共伯和侵犯王位。
共和十四年,天大旱,大火焚烧房屋,伯和篡位自立为王。秋天又大旱,这一年,周厉王死去,宣王即位。
宣王
四年,宣王命令秦仲征伐西戎,秦仲被西戎杀害。
秦国没有年历记载,是周王朝的陪臣。在秦仲以前,没有年历世纪的记载。
( 王国维案:这也是注文。)
宣王召秦仲儿子庄公,交给他七千士兵,征伐戎族,打败戎人。
三十年,在镐京城内有兔子跳跃舞蹈。
三十一年,宣王派兵征伐居住在太原的戎族,没有取胜。
三十三年,有马变为狐狸。
三十六年,宣王征伐条戎、奔戎,王朝军队战败。
三十八年,晋人在汾隰打败北戎。
戎人毁灭姜侯的城邑。
三十九年,宣王征伐申戎,取得胜利。
原文:
武王
十—年庚寅,周始伐商。(《唐书·历志》。)
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水经·清水注》。)
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水经·淇水注》。《初学记》二十四引“周武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十一字。)
武王年五十四。(《路史·发挥》四。)
成王
康王
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太公吕望墓表》。)
晋侯作宫而美,康王使让之。(《北堂书钞》十八。)
成康之世,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文选·贤良诏》注。《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十”下有“余”字。)
昭王
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遇大咒。(《初学记》七。)
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初学记》七。《开元占经》一百一、《太平御览》九百七引无末句。)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反。(《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四。《路史·发挥》三注引“清”作“有”。)
穆王
穆王元年,筑祇宫于南郑。(《穆天子传》注。)
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晋书·束皙传》。)
穆王以下都于西郑。(《汉书·地理志》注臣瓒曰云云,不言出何书,然其下所云郑桓公灭郐居郑事皆出《纪年》,则此亦宜然。)
国维案:上二条皆束皙、臣瓒隐括本书之语。据第二条则《纪年》穆王、共王、懿
王元年,均当书“王即位居西郑”矣。
穆王所居郑宫、春宫。(《太平御览》一百七十三。《初学记》二十四引下四字。)
北唐之君来见,以一骝马,是生绿耳。(《穆天子传》注、《史记·秦本纪》集解。“骝马”集解引作“骊马”。)
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山海经·大荒北经》注。《穆天子传》注引“穆王北征,行积羽千里”九字。)
(西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王遂迁戎于太原。)(《穆天子传》注引“取其五王以东”六字,《后汉书·西羌传》:“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王遂迁戎于太原。”考《西羌传》前后文皆用《纪年》,此亦当隐括《纪年》语。)
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鸟之所憩。(《艺文类聚》九十一。《山海经·西次三经》注引“穆王西征,至于青鸟所解”十字。)
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鸟■人。”(《穆天子传》注。《艺文类聚》七引至“西王母止之”,《史记·周本纪》集解、《太平御览》三十八引至“见西王母”,又二书“西征”下均有“至”字。)
西王母来见,宾于昭宫。(《山海经·西次三经》注、《穆天子传》注。《山海经》注引作“穆王五十七年”,然《穆传》注引“其年来见”,其年即承上文十七年,则《山海经》注所引衍一“五”字。)
三十七年,伐越,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叱鼋、鼍以为梁。(《文选·恨赋》注。“三十七年”,《文选·江赋》注、《艺文类聚》九、《初学记》七、《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二、《通鉴外纪》三引同,《御览》三百五、《路史·国名纪》己均引作“四十七年”,《广韵》二十二元引作“十七年”,《御览》七十三引作“七年伐越”,《北堂书钞》一百十四引作“伐大越”,《类聚》九、《外纪》三引作“伐楚”,《御览》三百五引作“伐纣”,《路史·国名纪》己作“伐纡”,“纣”乃“纡”之讹,“叱”,《类聚》、《初学记》均引作“比”,《书钞》引作“驾”,《御览》七十三及三百五均引作“架”。《文选·江赋》注引作“叱”,与此同。)
穆王南征,君子为鹤,小人为飞鸮。(敦煌唐写本《修文殿御览》残卷。)
穆王东征天下二亿二千五百里,西征亿有九万里,南征亿有七百三里,北征二亿七里。(《开元占经》四。《穆天子传》注引“穆王西征还里天下亿有九万里”十三字。)
共王
懿王
懿王元年,天再旦丁于郑。(《太平御览》二、《事类赋注》一。《开元占经》三引“懿王元年天再启”。)
孝王
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八引《史记》,案《史记》无此事,殆《纪年》文也。)
夷王
夷王二年,蜀人、吕人来献琼玉,宾于河,用介珪。(《北堂书钞》三十一、《太平御览》八十四。)
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太平御览》八十四。《史记·周本纪)正义引作“三年致诸侯,翦齐哀公昴”。)
猎于桂林,得一犀牛。(《太平御览》八百九十。)
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后汉书·西羌传》注见《纪年》。)
七年,冬雨雹,大如礪。(《初学记》二、《太平御览》十四。)
厉王
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后汉书·东夷传》。案此条章怀太子注不云出《纪年》,然范史四裔传三代事皆用《史记》及《纪年》修之,此条不见《史记》,当出《纪年》也。)
共伯和干王位。(《史记·周本纪》索隐。《庄子·让王篇》释文引作“共伯和即于王位”。)
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其年周厉王死,宣王立。(《太平御览》八百九十七引《史记》,然《史记》无此文,当出《纪年》。)
宣王
四年,使秦仲伐西戎,为戎所杀。(《后汉书·西羌传》。)
秦无历数,周世陪臣,自秦仲之前,初无年世之纪。(《广弘明集》十一。)
国维案:此亦注文。
王召秦仲子庄公,与兵七千人,伐戎破之。(《后汉书·西羌传》。)
三十年,有兔舞镐。(《太平御览》九百七。《初学记》二十九引作“宣王三年有兔舞镐”,《通鉴外纪》三作“三十年有兔舞于镐京”。)
(三十一年,)王师伐太原之戎,不克。(《后汉书·西羌传》。)
三十三年,有马化为狐。(《开元占经》一百十九。《占经》作“周灵王三十三年”,“宣”“灵”形相近,字之误也。《御览》八百八十七、《广韵》四十祃均引“周宣王时马化为狐”,《御览》九百九引“宣王时乌化为狐”’“乌”亦字误。)
(三十六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汉书·西羌传》。)
(三十八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后汉书·西羌传》。)
戎人灭姜侯之邑。(《后汉书·西羌传》。)
(三十九年,)王征申戎,破之。(《后汉书·西羌传》。)
献公二年,周惠王居住在郑地。郑人进入王府,很多人掠取了王府的宝玉。宝玉变成能含沙射人的蜮,射人。
十七年,卫懿公与赤狄在泽洞交战。
郑国抛弃了他的军队。
十九年,献公会合虞国军队征伐虢国,攻破下阳,虢公逃往卫国。献公命令把虢国都城作为瑕父吕甥的封邑。
二十一年,重耳出逃。
二十五年,正月,狄人侵伐晋国,有白兔在周的街上跳跃舞蹈。
惠公
晋惠公二年,天下黄金雨。
秦穆公十一年占领灵邱。
六年,秦穆公越过黄河攻打晋国。
惠公被秦军俘虏。
十一年,从天上掉下五块陨石落在宋国。
十五年,秦穆公率领军队护送公子重耳。从河曲渡过黄河,包围令狐、桑泉、臼衰,令狐、桑泉、臼衰都向秦军投降。狐毛与先轸抵御秦军,达到庐柳,上报说秦穆公派公子絷来晋军陈述利害,晋军后退,驻扎在郇地。秦、晋两国在军中订立了盟约。
文公
五年,周襄王在河阳会见各国诸侯。
文公在荀地长城。
襄公
晋襄公六年,洛水在[氵向]绝流。
灵公
成公
景公
十一年,齐国国佐来进献玉磬、纪公之甗。
厉公
悼公
平公
昭公
晋昭公元年,黄河水从龙门起有三里变成红色。
六年十二月,桃树、杏树开花。
顷公
定公
晋定公六年,天空中看不见天河。
十八年,出现彩虹。
淇水在旧卫绝流。
二十年,洛水在周约流。
二十五年,西山有一个女子变成男人,给他娶妻,能生孩子。这一年郑国有一个女子生四十个孩子。
三十一年,筑顿邱城。
三十五年,宋国在丹水上杀死了大夫皇瑗。
出公
晋出公五年,浍水在梁国绝流。
丹水断流三天,河水不流。
六年,齐国、郑国征伐卫国。
荀瑶筑宅阳城。
宅阳又叫做“北宅”。
(王国维案:这句也是注文。)
十年十一月,越王勾践去世,号为菼执,依次王子鹿郢即位为越王。
卫悼公在越国去世。
十二年,黄河在扈绝流。
十三年,智伯瑶筑高梁城。
十六年,越王鹿郢去世,王子不寿即位。
荀瑶征伐中山国,攻占穷鱼的山地。
十九年,韩庞攻占庐氏城。
燕孝公去世,成侯载即位。
二十二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一起杀死智伯,瓜分了智伯的全部土地。
二十三年,出公逃往楚国,于是立昭公的孙子为王,这就是敬公。
敬公
三年,越王不寿(在位十年)被杀,这就是所说的盲姑,依次朱勾即位。
六年,魏文侯刚即位。
十一年,田庄子去世。
十二年,田悼子即位。
燕成公(十六年)去世,燕文公即位。
幽公
幽公三年,鲁国季孙在楚邱会见晋幽公,攻占葭密,理是筑城。
七年,天大旱,田地产生盐碱。
九年,丹水泛滥,波涛相互冲击。
十年九月,桃树、杏树结果。
十二年,天空无云却响起雷声。
十四年,越王灭亡滕国。
燕文公(二十四年)去世,简公即位。
十五年,越王朱勾灭亡郯国,俘虏郯王鸪归国。
秦灵公去世。
十七年,越王朱勾去世。
十八年,晋幽公夫人秦嬴在寝宫杀害幽公。
烈公
晋烈公元年,赵献子筑泫氏城。
韩武子以平阳为都城。
三年,楚人侵伐我南部边境,进入到上洛。
四年,赵国筑平邑城。
五年,田公子居思攻打邯郸,包围平邑。
(王国维案:田居思即《战国策》之田期思,《史记·田敬仲世家》之田臣思。巨思之讹。《水经·济水注》引《纪年》作田期,《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引《纪年》谓之徐州子期。而据《济水注》:“齐田期伐我东鄙”,在惠成王十七年,距此凡五十三年。且三家尚未分晋,赵不得有邯郸之称。疑《河水注》所引“晋烈公五年”,或有误字也。)
六年,齐简公(九年)去世,依次敬公即位。
九年,三晋以所据封邑被命为诸侯。
十年,齐国田肦与邯郸(赵国)的韩举交战于平邑,赵国军队战败,齐军俘虏了韩举,夺取了平邑新城。
十一年,田悼子去世,依次田和即位。田布杀大夫公孙孙,公孙会凭借廪邱反叛了赵国。田布包围廪邱,翟角、赵孔屑、韩国军队救援廪邱,与田布在龙泽交战,田布败逃。
十二月,齐宣公去世。
十二年,周威烈王命令韩景子、赵烈子、翟员征伐齐国,进入长城。
景子名叫做虔。
(王国维案:此司马贞据公孙据《纪年》为说,非原文。)
十五年,魏文侯(五十年)去世。
十六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出生。
十八年,秦敬公(十二年)去世,于是惠公即位。
二十二年,国都刮大风,从早晨到中午,天空昏暗。来年,太子喜出逃。
(王国维案:《史记·晋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以晋桓公十九年卒。”以武侯卒年推之,则烈公当卒于是年。烈公既卒,明年,太子喜出奔,立桓公,后二十年为三家所迁。是当时以桓公为未成君,故《纪年》用晋纪元,盖讫烈公。明年,桓公元年,即魏文侯之八年,则以魏纪元矣。《御览》引晋烈公二十二年,知《纪年》用晋纪元讫于烈公之卒。《史记·索隐》引魏武侯十一年、二十二的、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而无七年以前年数,知《纪年》以魏纪元自武侯八年后始矣。至《魏世家·索隐》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缓”,则惠成王元年之误也。说见后。)
原文:
晋
殇叔
(《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无诸国别,惟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编年相次,晋国灭,独纪魏事。”案殇叔在位四年,其元年为周宣王四十四年,其四年为幽王元年,然则《竹书》以晋纪年,当自殇叔四年始。)
文侯
(元年,周)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后汉书·西羌传》。)
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水经·洧水注》。案“同惠”疑“周厉”之讹。又《汉书·地理志》注引臣联瓒曰:“郑桓公寄奴与财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公之丘,是以为郑。”傅瓒亲校《竹书》,其言又与《洧水注》所引《纪年》略同,盖亦本《纪年》。然臣瓒以伐郐为在幽王既败二年,《水经注》以为晋文侯二年,未知孰是。)
(七年,)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以为太子。(《太平御览》八十四。《御览》一百四十七引“幽王”下有“八年”二字,《左传·昭二十六年》疏引“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服”作“盘”。)
平王奔西申。(《左传·昭二十六年》疏。)
(九年,)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实。(《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八。)
(十年,)伯盘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左传·昭二十六年》疏。)
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史记·周本纪》)集解。《通鉴外纪》三引《汲冢纪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
二十—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左传·昭二十六年》疏。)
昭侯
孝侯
曲沃庄伯
晋庄伯元年,不雨雪。(《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案《史记》无此语,又不以庄伯纪元,当出《纪年》也。)
二年,翟人俄伐翼,至于晋郊。(《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
八年,无云而雷。十月,庄伯以曲沃叛。(《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六引《史记》。)
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水经·浍水注》。《水经注》引此条不系年,然首句与上条《御览》所引《史记》同,知在是年,又足证《御览》所引《史记》实《纪年》也。)
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作为文公。(《水经·浍水注》。)
鲁隐公及郑庄公盟于姑蔑。(《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据《后序》在庄伯十二年正月。)
武公
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水经·河水注》。)
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桐庭乃返。(《水经·涑水注》。)
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
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
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注引作“九年戎人逆之郏”。)
(十三年,)楚及巴灭邓。(《路史·国名纪》戊引“桓王十七年”云云。)
(二十三年,)齐襄公灭纪郱、鄑、郚。(《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
二十九年,齐人歼于遂。(《唐书·刘贶传》。)
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水经·汾水注》、《汉书·地理志》注。《文选·北征赋》注引“荀”作“郇”,“原氏黯”作“原点”。)
献公
献公二年,周惠王居于郑。郑人入王府多取玉焉,玉化为蜮射人。(《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太平御览》九百五十。)
(十七年,)卫懿公及赤翟战于泽洞。(《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后序》云“洞”当为“泂”。)
郑弃其师。(《唐书·刘贶传》。)
十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注。《春秋后序》引“晋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十一字,“下阳”《路史》注作“夏阳”。)
(二—十一年,)重耳出奔。(《史通·疑古篇》。)
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晋。周有白兔舞于市。(《水经·涑水注》。)
惠公
晋惠公二年,雨金。(《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记》。)
秦穆公(十二年。)取灵丘。(《古文苑》注一引王顺伯《诅楚文跋》。)
六年,秦穆公涉河伐晋。(《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记》。)
惠公见获。(《史通·疑古篇》。)
(十一月,)陨石于宋五。(《史通·惑经篇》。)
十五年,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水经·河水注》。)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御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退舍,次于郇,盟于军。(《水经·涑水注》。)
文公
(五年,)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文公城荀。(《汉书·地理志》注。《文选·北征赋》注引作“郇”。)
襄公
晋襄公六年,洛绝于◆[氵向]。(《水经·洛水注》。)
灵公
成公
景公
(十一年,)齐国佐来献玉磬、纪公之甗。(《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厉公
悼公
平公
昭公
晋昭公元年,河水赤于龙门三里。(《水经·河水注》。)
六年十二月,桃杏华。(《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八。)
顷公
定公
晋定公六年,汉不见于天。(《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五。)
十八年,青虹见。(《太平御览》十四。)
淇绝于旧卫。(《水经·淇水注》。)
(燕简公卒,次孝公立。)(《史记·燕世家》索隐:“王邵案《纪年》,筒公后次孝公,无献公。”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简公卒在是年。)
二十年,洛绝于周。(《水经·洛水注》。)
二十五年,西山女子化为丈夫,与之妻,能生子。其年,郑一女而生四十人。(《开元占经》一百十三。)
三十——年,城顿丘。(《水经·淇水注》。)
(三十五年,)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水经·获水注》。)
出公
晋出公五年,浍绝于梁。(《水经·浍水注》。)
丹水三日绝不流。(《水经·沁水注》。)
六年,齐、郑伐卫。(《水经·济水注》。)
荀瑶城宅阳。(《水经·济水注》。)
宅阳一名北宅。(《史记·穰侯列传》正义。)
国维案:此亦注文。
十年十一月,于粤子句践卒,是为菼执,次鹿郢立。(《史记·越世家》索隐。)
卫悼公卒于越。(《史记·卫康叔世家》“悼公五年本”,索隐引《纪年》云:“四年卒于越。”据《左氏·哀二十六年传》,悼公四年,当晋出公十年。)
十二年,河绝于扈。(《水经·河水注》。)
十三年,智伯瑶城高梁。(《水经·汾水注》。)
(十六年,于粤子鹿郢卒,次不寿立。)(《史记·越世家》索隐引《纪年》“鹿郢立六年卒”。)
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水经·巨马水注》、《初学记》八、《太平御览》六十四。)
十九年,晋韩庞取卢氏城。(《水经·洛木注》。)
(燕孝公卒,次成侯载立。)(《史记·燕世家》:“孝公十二年,韩、赵、魏灭智伯,十五年,孝公卒。”索隐曰:“《纪年》智伯灭在成公三年。”又曰:“案《纪年》成侯名载。”今据此补。)
(二十二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智伯,尽并其地。)(《史记·晋世家》:“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智伯,尽并其地。”索隐:“如《纪年》之说,乃出公二十二年事。”今据补。)
二十三年,出公奔楚,乃立昭公之孙,是为敬公。(《史记·晋世家》素隐。)
敬公
(三年,)于粤子不寿(立十年。)见杀,是谓盲姑,次朱句立。(《史记·越世家》索隐。)
六年,魏文侯初立。(《史记·晋世家》索隐引“敬公十八年,魏文侯初立。”案《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由武侯卒年上推之,则文侯初立当在敬公六年,《索隐》作十八年,“十八”二字乃“六”字误离为二也。)
(十一年,)田庄子卒。(《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引《纪年》:“齐宣公十二年田庄子卒。”案宣公十二年当晋敬十一年。)
(十二年,)田悼子立。(《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燕成公(十六年。)卒,燕文公立。(《史记·晋世家》索隐。)
幽公
幽公三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水经·济水注)。《太平寰宇记》曹州乘氏县下引作“幽公十三年”。)
七年,大旱,地长生盐。(《北堂书钞)一百四十六。)
九年,丹水出,相反击。(《水经·沁水注》。)
十年九月,桃杏实。(《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八。)
十二年,无云而雷。(《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六引《史记》。)
(十四年,)于粤子朱句(二十四年。)灭滕。(《史记·越世家》索隐。)
燕文公(二十四年。)卒,简公立。(《史记·燕世家》索隐。)
(十五年,)于粤子朱句(三十五年。)灭郯,(《史记·越世家》索隐。)以郯子鴣归。
(《水经·沂水注》。《水经注》引作“晋烈公四年,于越子朱句伐郯,以郯子鴣归”,系年与《索隐》不合。)
(秦灵公卒。)(《史记·秦始皇本纪》“肃灵公”,索隐曰:“《纪年》及《系本》无“肃”字,立十年。”)
(十七年,)于粤子朱句(三十七年。)卒。(《史记·越世家》索隐。)
十八年,晋夫人秦嬴贼公于高寝之上。(《史记·晋世家》索隐。)
烈公
晋烈公元年,赵简子城泫氏。(《水经·沁水注》。)
韩武子都平阳。(《水经·汾水注》。)
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水经·丹水注)、《路史·国名纪》己。)
四年,赵城平邑。(《水经·河水注》、<初学记》八。)
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水经·河水注》。)
国维案:田居思即《战国策》之田期思,《史记·田敬仲世家》之田臣思。(巨思之讹。)《水经·济水注》引《纪年》作田期,《史记·田敬仲世家》引《纪年》谓之徐州子期。而据《济水注》,“齐田期伐我东鄙”在惠成王十七年,距此凡五十三年,且此时三家尚未分晋,赵不得有邯郸之称,疑《河水注》所引“晋烈公五年”或有误字也。
(六年,)秦简公(九年。)卒,次敬公立。(《史记·秦本纪》索隐。)
(九年,)三晋命邑为诸侯。(《史记·燕世家》索隐。)
十年,齐田肦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水经·河水注》。)
十一年,田悼子卒,(次田和立。)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布败逋。(《水经·瓠子水注》、《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引“齐宣公五十一年,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十五字,“次田和立”四字亦据索隐补。)
十二月,齐宣公薨。(《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水经·汶水注》。)
景子名虔。(《史记·韩世家》索隐。)
国维案:此司马贞据《纪年》为说,非原文。
(十五年,)魏文侯(五十年。)卒。(《史记·魏世家》索隐。)
(十六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十八年,)秦敬公(十二年。)卒。乃立惠公。(《史记·秦本纪》索隐。)
二十二年,国大风,昼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今《史记》无此文,当出《纪年》。)
国维案:《史记·晋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以晋桓公十九年卒。以武侯卒年推之,则烈公当卒于是年。烈公既卒,明年太子喜出奔,立桓公,后二十年为三家所迁。是当时以桓公为未成君,故《纪年》用晋纪元盖讫烈公。明年桓公元年,即魏武侯之八年,则以魏纪元矣。《御览》引晋烈公二十二年,知《纪年》用晋纪元讫于烈公之卒。《史记》索隐引魏武侯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而无七年以前年数,知《纪年》以魏纪元自武侯八年后始矣。至《魏世家》索隐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缓,则惠成王元年之误也。说见后。
武侯
武侯十一年,筑洛阳及安邑、王垣城。
宋悼公去世。
十七年,越王翳将都城迁往原来的吴国境内。
十八年,田侯郯即位。
二十年,七月,越国太子诸咎把国君翳杀害。十月,越国人杀死诸咎,越国滑吴的人推立其子错枝为越君。
二十一年,越国大夫寺区平定越国内乱,拥立无余之为越君。
齐田午杀害齐国国君及孺子喜而自立为公。
王国维案:《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纪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郯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又据《索隐》引《纪年》齐宣公薨与公孙会之叛同年,而据《水经·瓠水注》引,则公孙会之叛在晋烈公十一年。宣公于是年卒,则康公元年当为晋烈公十二年。二十二年当为魏武侯十八的。此事又后十年,当为梁惠成王二年。然《索隐》又引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又案《魏世家·索隐》引“齐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幽公或桓公之讹。)则桓公(即田午)十八年当惠成王十三年,其自立当在是年矣。年代参错,未知孰是。
韩国灭亡郑国,韩哀侯进入郑国。
二十二年,晋桓公将郑作为哀侯的封邑。韩山坚杀其君主哀侯,韩若山即位。
赵敬侯去世。
二十六年,武侯去世。
燕简公(四十五年)去世。
梁惠成王
元年,韩共侯、赵成侯把晋桓公迁往屯留。
白天昏暗。
封公子缓爵位。赵侯种、韩懿侯进攻我国,占据了蔡地。惠成王进攻赵国,包围浊阳。
邺的军队在平阳打败邯郸的军队。
二年,齐国田寿率领军队进攻我国,包围观城,观城冠军投降。
魏国大夫王错出逃韩国。
三年,郑国筑邢邱城。
秦子向被命令为蓝田君。
四年,黄河龙门段的河水变红三天。
五年,公子景贾帅军进攻郑国,韩明在阳地作战,我军败逃。
六年,四月甲寅这一天,把都城迁往大梁。
越国寺区的弟弟思杀死越王莽安,立无颛为王。
七年,公子缓到邯郸发动叛乱。
郢地降玉石雨。
地忽然增长十多丈,增高半尺。
八年,惠成王进攻邯郸,占领列人。进攻邯郸,占领肥城。
齐地降黍雨。
赤髀降骨雨。
齐桓公(十一年)杀害齐侯母亲。
九年,把榆次、阳邑交给赵国。
晋攻取泫氏。
梁惠成王在巫沙会见郑釐侯.
十年,引黄河水入圃田,又挖大沟引圃水.
瑕阳人渡过青衣水至岷山至秦国,又从秦国来梁.
十一年,郑釐侯派许息来进献土地,有平邱、首垣诸邑以及郑国的驰道。我国取轵道,把鹿城交给郑国。
东周惠公杰去世。
十二年,龙贾率领军队在西部水淹长垣城外。
郑国攻取屯留、尚子、涅。
十三年,梁惠成王在巫沙与郑釐侯盟誓,以解宅阳之围,把釐地归还郑国。
齐威王即位。
十四年,鲁共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釐侯来朝见。
越王无颛(八年)去世,这就是所说的菼躅卯。
十五年,鲁共侯来朝见。
邯郸成侯在安邑会见燕成侯。
派遣大将龙贾修筑阳池城,用来防御秦国。
郑国自亥谷以南修筑长城。
十六年,秦国公孙壮率领军队修整上枳、安陵、山氏城。
赵国进攻卫国,攻取漆富邱,筑城。
齐国军队与燕国军队在泃水交战,齐国军队败逃。
邯郸发生四次白天昏暗的现象,房屋毁坏,很多人死去。
十七年,宋国景善攵、卫国公孙仓会合齐国军队包围我国的襄陵。
齐国田期进攻我国东部边境,在桂林交战,我国军队战败。
东周把高都、利划给郑国。
郑釐侯来到中阳朝见。
有一只鹤在郢城上空翱翔盘旋三周。
十八年,梁惠文王依靠韩国军队在襄陵打败诸侯的军队。
齐侯派遣楚国景舍来求和。
梁惠成王解齐国、宋国的包围。
赵国在桂陵打败魏国。
十九年,晋国攻取玄武、濩泽。
二十年,齐修整大堤作为长城。
二十四年,楚国进攻徐州。
二十五年,绛中地裂,与西边的汾水断绝。
二十六年,在马陵打败韩国。
二十七年,十二月,齐国田肦在马陵打败梁国。
二十八年,穰苴率领军队与郑国也夜在梁赫交战,郑国军队败逃。
二十九年,五月,齐国田肦与宁人进攻我国东部边境,包围平阳。
九月,秦国卫鞅进攻我国西部边境。
赵国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梁惠成王攻打卫鞅军,我国军队战败。
秦孝公在逢泽会见诸侯。
三十年,修整济阳城。
秦把邬地封给卫鞅,将邬孜名为“商”。
三十一年,三月,在外城的北面挖大沟,用来引导圃田的河水。
邳迁往薛,改名为徐州。
三十二年,在岸门与秦国交战。
三十六年。
一年。
二年,郑昭侯武去世,威侯即位。
九年,郑威侯(七年)与赵国包围襄陵。五月,梁惠王在巫邱会见威侯。十月,郑宣王来梁国朝见。
十年,齐国田肦在平邑与赵国韩举交战,赵国军队败逃,俘虏韩举,攻占平邑、新城。
朱氏右曾曰:“此事《水经注》引作晋烈公十年。《索隐》云:‘《纪年》败韩举当韩威王八年’,计相距七十八岁,不应有两田月分,两韩举。考《赵世家》云:‘肃侯二十三年,韩举与齐、魏战,死于桑邱。’肃侯元年当梁惠王二十二年,下逮后元十的,为肃侯之二十五年也。至《韩世家》以韩举为将,则更舛矣。
十一年,在平阿会见韩威侯、齐威王。
十三年,在甄地会见齐威王。
四月,齐威王把薛地封给田婴。十月,齐国筑薛城。
始把彭城封给田婴。
(王国维案:此司马贞据《纪年》为说,不是《竹书纪年》原文。)
十四年,薛子婴来朝见。
十五年,齐威王去世。
十六年,惠成王去世。
今王
四年,郑侯派韩辰归还晋阳及向。二月,修筑晋阳城、向城,把晋阳改曰名为河雍,把向改名为高平。
碧阳君的侍女生了两条龙。
五年,燕国子之杀死了公子平。
齐国人逮捕了子之并把他剁成了肉酱。
赵国立燕公子职为燕王。
六年,秦国占领我国焦城。
齐国某地的土地突然增长一丈多,增高一尺。
七年,韩明率领军队进攻襄邱。
秦王来蒲坂关相见。
四月,越王派公孙隅来进献名为始罔的乘船及三百艘船、五百万只箭、犀角象齿。
齐宣王(八年)杀死了王后。
楚国景翠包围雍氏。
秦国帮助韩国共同打败楚国的屈匄。
韩宣王去世。
齐国、宋国包围煮枣。
八年,翟章进攻卫国。
秦国褚里疾包围蒲城,没有攻克,而秦惠王去世。
九年,洛水冲进成周,山洪泛滥。
五月,张仪去世。
楚国庶章率领军队来与我军会合,驻扎在襄邱。
十年十月,连降暴雨,刮狂风,黄河水溢出至酸枣城。
十二年,秦国公孙爰率领军队进攻我国,包围皮氏,翟章率领军队解救皮氏之围。西风猛烈。
十三年,修筑皮氏城。
十四年,秦国内乱,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被杀。
十六年,秦国攻占我国蒲坂、晋阳、封谷。
十七年,赵国命令官吏大夫的奴仆迁往九原,又命令将军、大夫、戍边的官吏都穿胡服。
十九年,薛侯来我国,在釜邱会见我王。
楚军攻入雍氏,楚军战败。
二十年。
原文:
魏
武侯
武侯十一年,城洛阳及安邑、王垣。(《史记·魏世家》索隐。)
宋悼公(十八年。)卒。(《史记·宋世家》索隐。)
(十七年,)于粤子翳(三十三年。)迁于吴。(《史记·越世家》索隐。)
(十八年,)(齐康公二十二年。)田侯郯立。(《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二十年)(于粤子翳三十六年。)七月,于粤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子错枝为君。(《史记·越世家》索隐。)
(二十一年,)于粤大夫寺区定粤乱,立无余之。(《史记·越世家》索隐。)
齐田午就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国维案:《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纪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郯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又据索隐引《纪年》,齐宣公薨与公孙会之叛同年。而据《水经·瓠子水注》引,则公孙会之叛在晋烈公十一年,宣公于是年卒,则康公元年当为晋烈公十二年,二十二年当为魏武侯八年,此事又后十年,当为梁惠成王二年。然索隐又引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又案《魏世家》索隐引齐幽公之十八年而成王立,幽公或桓公之讹。)则桓公(即田午。)十八年当惠成王十三年,其自立当在是年矣。年代参错,未知孰是。
韩灭郑,哀侯入于郑。(《史记·韩世家》索隐。)
二十二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而韩若山立。(《史记·韩世家》索隐。《晋世家》索隐引“晋桓公十五年韩哀侯卒”。)
赵敬侯卒。(《史记·晋世家》索隐引“晋桓公十五年赵敬候卒”。)
二十六年,武侯卒。(《史记·魏世家》索隐。)
燕简公(四十五年。)卒。(《史记·燕世家》索隐。)
梁惠成王
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水经·浊漳水注》、《史记·晋世家》索隐。)
昼晦。(《开元占经》一百一。)
封公子缓、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赵围浊阳。(《史记·魏世家》:“初武侯卒也,子莹与公中缓争为太子。”索隐引《纪年》曰:“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赵围浊阳,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云云。案武侯元年当作惠成王元年,据本文自明。《水经·沁水注》引“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路史·国名纪》己引同,惟“葵”作“鄈”,索隐引作“蔡”,乃字之误。)
邺师败邯郸之师于平阳。(《水经·浊漳水注》。)
二年,齐田寿帅师伐我,围观,观降。(《水经·河水注》。)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史记·魏世家》集解。)
三年,郑城邢丘。(《水经·河水注》。)
秦子向命为蓝君。(《水经·渭水注》。《太平寰宇记》雍州蓝田县引“惠王命秦子向为蓝田君”,《长安志》引作“梁惠成王命太子向为蓝田君”。)
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水经·河水注》。)
五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水经·济水注》。)
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水经·渠水注》。《汉书·高帝纪》注臣瓒曰:“《汲冢古文》惠王之六年自安邑迁于大梁。”《史记·魏世家》集解、《孟子》正义皆引“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
于粤寺区弟思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史记·越世家》索隐。)
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史记·魏世家》索隐。)
雨碧于郢。(《太平御览》八百九、《广韵》二十二昔、《路史·发挥》一注。)
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半尺。(《太平御览》八百八十。)
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伐邯郸,取肥。(《水经·浊漳水注》。)
雨黍于齐。(《太平御览》八百四十二引“惠成王八年雨黍”七字,又八百七十七引全文作《史记》。)
雨骨于赤髀。(《路史·发挥》一注。)
齐桓公(十一年。)弑其君母。(《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水经·洞涡水注》。)
晋取泫氏。(《太平御览》一百六十三、《太平寰宇记》泽州高平县条、《路史·国名纪》己注。)
王会郑厘侯于巫沙。(《水经·济水注》。)
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水经·渠水注》。)
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青衣水来归。(《水经·青衣水注》。)
十一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轵道,与郑鹿。(《水经·河水注》。)
东周惠公杰薨。(《史记·六国表》集解。)
十二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水经·济水注》。)
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水经·河水注》。)
郑取屯留、尚子、涅。(《水经·浊漳水注》。《太平寰宇记》潞州长子县下引“郑取屯留、长子”六字。)
十三年,王及郑厘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厘于郑。(《水经·济水注》。)
齐威王立。(《史记·魏世家》索隐引“齐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又《田敬仲世家》引“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今据补。)
十四年,鲁共侯、宋桓侯、卫成侯、郑厘侯来朝。(《史记·魏世家》索隐。)
于粤子无颛(八年。)薨,是为菼躅卯。(《史记·越世家》索隐。)
十五年,鲁共侯来朝。(《史记·六国表》集解。)
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史记·六国表》集解。)
遣将龙贾筑阳池以备秦。(《太平寰宇记》郑州原武县下。)
郑筑长城自亥谷以南。(《水经·济水注》:“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竹书》曰:梁惠成王十五年筑也。”)
十六年,秦公孙壮帅师伐郑,围焦城,不克。(《水经·渠水注》。)
秦公孙壮帅师城上枳、安陵、山氏。(《水经·渠水注》。)
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水经·济水注》。)
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水经·鲍丘水注》。)
邯郸四曀,室坏多死。(《开元占经》一百一引作周显王四年。)
十七年,宋景●[善攴]、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水经·淮水注》。)
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水经·济水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索隐:“王劭案《纪年》梁惠王十七年齐田忌败我桂陵,与此文异。”又《田敬仲世家》“田臣思”索隐:“《战国策》作田期思”,《纪年》谓之徐州子期。)
东周与郑高都、利。(《水经·伊水注》。)
郑厘侯来朝中阳。(《水经·渠水注》。)
有一鹤三翔于郢市。(敦煌唐写本《修文殿御览》残卷。)
十八年,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水经·淮水注》。)
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水经·淮水注》。)
王会齐、宋之围。(《水经·淮水注》。)
赵败魏桂陵。(《史记·魏世家》索隐。)
十九年,晋取玄武、濩泽。(《水经·沁水注》。)
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水经·汶水注》。《史记·苏秦传》正义引“齐”下有“湣王”二字。)
(二十四年,)楚伐徐州。(《史记·越世家》索隐。)
二十五年,绛中地坼,西绝于汾。(《水经·汾水注》。)
二十六年,败韩马陵。(《史记·魏世家》索隐。)
二十七年十二月,齐田肦败梁马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索隐。案《魏世家》索隐引“二十八年与齐田肦战于马陵”,二十七年十二月在周正为二十八年二月,是《魏世家》索隐已改算为周正也。《田敬仲世家》索隐引“齐威王十四年田肦伐梁战马陵”,考《纪年》齐威王以梁惠王十三年立,至此正得十四年。)
二十八年,穰苴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通逋。(《水经·渠水注》。)
二十九年五月,齐田肦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水经·泗水注》。《史记·魏世家》索隐引作“二十九年五月齐田肦伐我东鄙”。)
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史记·魏世家》索隐。《商君列传》索隐引无月。)
十月,邯郸伐我北鄙。(《史记·魏世家》索隐。)
王攻卫鞅,我师败绩。(《史记·魏世家》索隐。)
(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史记·六国表》惠王二十九年秦孝公二十年会诸侯于泽,徐广曰:“《纪年》作逢泽。”《水经·渠水注》引徐说略同。)
二十年城济阳。(《水经·济水注》。)
秦封卫鞅于邬,故名曰商。(《水经·浊漳水注》、《路史·国名纪》己。《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作“卫鞅封于鄡”。)
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经·渠水注》。)
邳迁于薛,改名徐州。(《水经·泗水注》。《史记·鲁世家》索隐引“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迁于薛”,《孟尝君列传》正义引“梁惠王三十年下邳迁于薛,改名徐州”,“三十”下夺“一”字。)
(三十二年,)与秦战岸门。(《史记·秦本纪》索隐。此年据《史记·六国表》补。)
三十六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
一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二年,)郑昭侯武薨,次威侯立。(《史记·韩世家》索隐。)
(九年,郑)威侯(七年。)与邯郸围襄陵。五月,梁惠王会威侯于巫沙。十月,郑宣王朝梁。(《史记·韩世家》索隐。)
(十年,)齐田肦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水经·河水注》。)
朱氏右曾曰:此事《水经注》引作晋烈公十年,索隐云《纪年》败韩举当韩威王
八年,计相距七十八岁,不应有两田肦、两韩举。考《赵世家》云:“肃侯二十三年,韩举与齐、魏战,死于桑丘。”肃侯元年当梁惠王二十二年,下逮后元十年,为肃侯之二十五年,盖《赵世家》误“五”为“三”,《水经注》误“惠成后元十年”为“晋烈公十年”也。至《韩世家》以韩举为韩将,则更舛矣。
十一年,(会韩威侯、齐威王于)平阿。(《史记·孟尝君列传》:“田婴与韩昭侯、魏惠王会齐宣王东阿南,盟而去。”索隐曰:“《纪年》当惠王之后元十一年,作平阿。但齐之威、宣二王文舛互不同也。”案韩昭侯《纪年》亦当作韩威侯。)
十三年,会齐威王于甄。(《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四月,齐威王封田婴于薛。十月,齐城薛。(《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婴初封彭城。(《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国维案:此司马贞据《纪年》为说,非本文。
十四年,薛子婴来朝。(《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十五年,齐威王薨。(《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十六年,惠成王卒。(《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今王
(四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水经·济水注》引无年,《史记·赵世家》集解:“徐广曰:《纪年》云魏襄王四年改河阳曰河雍,向曰高平。”据此补。又(秦本纪》集解:“徐广曰:《汲冢纪年》云魏哀王二十四年改宜阳曰河雍,向曰高平。”案《纪年》终于今王二十年,不得有二十四年,“二十”字衍。)
碧阳君之诸御产二龙。(《开元占经》一百十三。)
(五年,)燕子之杀公子平。(《史记·燕世家》索隐。)
齐人禽子之而醢其身。(《史记·燕世家》集解。)
赵立燕公子职。(《史记·六国表》集解。《赵世家》:“赵召燕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集解:“徐广曰:《纪年》亦云尔。”)
六年,秦取我焦。(《路史·国名纪》己。)
齐地暴长,长丈余,高一尺。(《太平御览》八百八十引作周隐王二年。)
七年,韩明帅师伐襄丘。(《水经·济水注》。)
秦王来见于蒲坂关。(《水经·河水注》。)
四月,越王使公孙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水经·河水注》。)
齐宣王(八年。)杀其王后。(《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楚景翠围雍氏。(《史记·韩世家》集解。)
秦助韩,共败楚屈丐。(《史记·韩世家》集解。)
韩宣王卒。(《史记·韩世家》集解。)
齐、宋围煮枣。(《史记·韩世家》集解。)
八年,翟章伐卫。(《史记·魏世家》索隐。)
秦楮里疾围蒲不克,而秦惠王薨。(《史记·樗里子列传》索隐。本不系年,以秦惠王薨年考之列此。)
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水经·洛水注》。)
五月,张仪卒。(《史记·韩世家》及《张仪传》索隐。)
楚庶章帅师来会我,次于襄丘。(《水经·济水注》。)
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水经·济水注》。)
十二年,秦公孙爰帅师伐我,围皮氏,翟章帅师救皮氏围,疾西风。(《水经·汾水注》。)
十三年,城皮氏。(《水经·汾水注》。)
(十四年,)秦内乱,杀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史记·穰侯传》索隐。)
(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谷。(《史记·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阳晋、封陵。”索隐曰:“《纪年》作晋阳、封谷。”)
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水经·河水注》。)
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水经·济水注》。)
楚入雍氏,楚人败。(《史记·韩世家》集解。)
二十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今王终二十年。”)
后记
泱泱中华,号称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我国有确切记年的信史却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西元前841年),迄今不过2850余年,再往上溯五帝及夏、商、周各帝王年代却是众说纷芸。“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记》中,仅是记录黄帝以降各帝王的名号,却无具体在位年代,人称这一现象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且《史记》对于上古帝王的记录也存有诸多错漏)。西晋时期出土并被整理成册的魏国编年体史书《汲冢竹书》(又称《竹书纪年》,据传有13篇,上记于三皇五帝及夏、商、周三代史事,本可完善自黄帝来一脉相承的中华历史年表,可惜《汲冢竹书》存世不久却被亡佚。残存的《古本竹书纪年》在确切的上古帝王纪年中仅留下“尧元年景(丙)子”(西元前2145年,以下简称“前”)这一记录,使得这一千年历史遗憾继续延续下去。为填补中华古史的年代学标尺,自古以来有诸多学者作出不懈的探索,编定出不同版本的上古帝王断代纪年,其中东汉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北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南宋罗泌的《路史》较为出名,仍然众说纷芸,至今未有定论。本文,以罗泌所著的《路史》为蓝本,结合《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及其它各类古籍,试着推测黄帝以降上古五帝期间的中华纪年。
一、“五帝”时代的帝王
关于上古“五帝”,自秦汉以来说法不一,其中以或黄帝或少昊与颛顼、喾、尧、舜合称“五帝”两种说法最为流行。现时多数观点认定,“五帝”是先夏时期的五位“圣王”,而并非该时期所有帝王的世系排序,换言之“五帝”时代绝非仅有五位帝王。如《路史》中记载“休,继黄帝者也,是为帝鸿氏”,又有“帝魁氏,大鸿氏之曾孙也”;“(颛顼)帝崩,而元子立,袭高阳氏,是为孺帝”等等。《史记》、《国语》等也记录有“四凶”,即“帝鸿氏有不才子,……谓之浑沌;少昊氏有不才子,……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谓之梼杌;缙云氏有不才子,……谓之饕餮”等,此处所谓“不才子”,笔者推测应是上古时期被权臣夺位的废(末)帝,且如夏之桀、商之纣一般。正因为是废帝,所以依据“成王败寇”的史观,被描述成昏君、暴君,并被冠名为“凶”而剥夺帝号。因此,可以推断“五帝”时代帝王应该有11位,即黄帝、帝鸿、少昊、颛顼、喾、尧、舜及浑沌、穷奇、梼杌、饕餮。
二、“五帝”的关系
黄帝与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等五位“圣王”,之间的关系一直被认为如后世的帝位继承,且少昊等五帝均为黄帝之后,如少昊是黄帝五子清之子;颛顼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喾是五帝子玄嚣的后裔等等。然而,我认为这一世系关系并非完全可信,按各帝生辰寿长与在位时长推算实是超出常理(如黄帝在位100年,寿长110岁,逝世当年最幼子也应有50余岁,少昊如是第五子,是年当在80岁以上,而据《路史》记载推算其即位时年17,两者相谬)。事实情况可能是,少昊等五帝是不同朝代(氏族)的开创者,即少昊代有熊氏而青阳氏王天下,颛顼代青阳氏而高阳氏王天下,喾代高阳氏而高辛氏王天下,至于尧与舜之间的“禅让”则是后世皆知的典故。我们从五帝建正的异同可以侧面认定这一点,《宋书·礼志》引《推灾度》云:高阳、夏后氏、汉皆以十三月为正,少昊、有唐、有殷皆以十二月为正,轩辕、高辛、有虞、有周皆以十一月为正。夏、商、周三代初立时分别建寅、建丑、建子,以“改正朔”、“易服色”表示“受命于天”,说明上古时期更改“正朔”正是改朝换代的标志。
至于少昊等皆为黄帝后裔之说,可以作出如下推测:少昊等夺位,自然属“篡”,是为大不道。为显示自己受命于天继大统,比照史上篡位者的作法,他们应该会采取多种方式,一则丑化被篡者,以表明自己是以德治天下,如斥之为“凶”;二则美化已出身,追认贤祖表明王朝的正统性,如曹魏认定“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如晋司马追认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其始祖等。而在上古时期唯有作为人文初祖的黄帝功德最为显赫,故而后世皆以黄帝为祖。为圆此说,所以各朝便自行编排氏族谱系,如此一来出现年代衔接不上的纰漏也就不足为怪。至于朝代交接方式,应该是被后世孺家称道的“禅让(外禅)”,其中以尧禅舜、舜禅禹最为知名,无怪乎当年曹丕代汉后言道“舜禹禅事,我今知矣。”正因“五帝”皆为篡位者,有悖于孺家学说,所以“孔子‘删书’、断自唐尧”(断自唐尧又与《今本竹书》暗和),造成上古时代的错乱。
按上所述,还可理解为何唯有黄帝将“帝”字冠于后,而其它帝王则将“帝”字冠于前(如帝颛顼、帝喾):因为少昊等皆自认黄帝后裔,是为传承黄帝大业,故不可比肩黄帝。因而,五帝之说也可以认定为少昊、颛顼、喾、尧、舜,黄帝作为始祖不在其中而居三皇之列。古书《五典》即以少昊,颛顼,高辛,唐尧,有虞(舜)之书谓之五典,实际上也是认同这一五帝说。同理,三皇之说我认同于《古微书》的说法,即为伏羲、神农、黄帝,古人将三者之书合称《三坟》也是一个佐证,题外话。
三、黄帝及有熊氏纪年
确定“五帝”时期的帝王人数及世代关系后,即可推断黄帝至帝尧之间帝王纪年。
《史记》、《路史》等古籍记载,黄帝三十七年,命大挠正甲子。《路史》云:是年(年三十七),黄帝“戮蚩尤于中冀,于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乃即帝位;王承填而土行,故色尚黄,而天下号之黄帝”。郑重说明一下,该事件在中华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黄帝称帝王天下,建立“共主”国家(夏商周封建制的萌芽),是中华建国之始。可以理解,黄帝三十七年定天下后,将次年(即黄帝三十八年)之始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根据安徽李式先的推断且被天文专家认可(见《论公元前2517年是中国干支纪历的第一个甲子年》),该年为前2517年1月3日(农历十一月初二)。往上推38年,可以认定黄帝元年为前2554年(丁亥),《资治通鉴外纪》注明“黄帝元年丁亥”,与此相合。
一般认为黄帝在位百年(《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类聚》十一、《御览》七十九引《帝王世纪》:「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则可推算黄帝末年为黄帝100年,即前2455年。《路史》载:黄帝八月既望,鼎成,死焉。《五行书》:帝以甲戍日崩,一云戊午。“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而前2455年建子八月(农历六月)十六正是甲戍日,即西历8月15日。
有熊氏第二任君主为帝鸿(《路史》注:继黄帝者也,是为帝鸿氏),姓厘名休,是黄帝次纪所生长子,治四十有七载。按多部古籍记载,黄帝崩后七年方立新君。如《路史》言:其臣左彻感思,取衣冠、几杖而庙像之,率诸侯而朝焉,七年,而立子。《汲郡冢中竹书》言: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张茂先撰《博物志》亦云:黄帝仙去,其臣思恋罔极,或刻木立像而朝之。故帝鸿元年为前2447年,末年为前2401年。
有熊氏第三任君主为帝魁,《路史》注明是帝鸿的曾孙,应该是“四凶”之首浑沌,故无详细史记。因此暂无法推断其纪年,唯有根据其下任青阳氏少昊的纪年进行反推。
四、青阳氏纪年
青阳氏第一任君主是少昊,《路史》记载其姓纪名质,变曰清,“在位八十有四载,落,年百有一”。《帝王世纪》也言:“少暤在位八十四年而崩”,《今本竹书疏证》引《逸周书》言,少昊位居司马,应当是有熊朝的权臣。各类史籍均未记录少昊元年的干支,所以运用有限的文字资料并按照常理进行推算。
作为权臣受禅,一般会尽量选择黄道吉日,而在干支纪年中,朔旦某某当是首选,如建子朔旦冬至、建寅朔旦立春(下文还将本着该观点推测)。如前文所述,少昊建正丑月,故少昊元年正月如是朔旦小寒自是上佳。查询万年历,自前2401年后二十余年间,最接近朔旦小寒为前2397年(十二月初一前六个时辰),而该年又恰逢甲子年。因此可以推定,少昊于前2397年代有熊,是为少昊元年,末年则为前2314年。
同时,推测有熊氏帝魁在位迄止为前2400年至前2398年,共计3年。
青阳氏第二任君主应是穷奇,即“四凶”之二、少昊的不才子。但包括《路史》在内的史书均无对于穷奇的记载,只有《山海经》中有关于穷奇神兽般的描述,对于帝王纪年推算自无用处。所以,对于穷奇的推测只能如同浑沌一般,依据其下任高阳氏颛顼的纪年进行反推。
至于穷奇的原名,暂无法可考。不过依《路史》少昊子系的记载,少昊元纪所生长子(即谪长子)倍伐的可能性比较大。倍伐“降处缗渊,既封蔑,为蔑氏”,表明倍伐一则受降,二则封号是充满贬意的“蔑”。帝王谪长子受此待遇,与常理不合,唯有可能是被废后的处境。
五、高阳氏纪年
高阳氏第一任君主是颛顼,姬姓,名颛顼。《路史》在颛顼纪中,郑重提出“其立也,岁居豕韦;其崩也,岁在敦火”。这十四个字极为关健,是开启颛顼纪年的重要钥匙。按干支古名说,豕韦对应亥年,意味着颛顼元年是亥年。《晋书-历律志》记载“颛顼以今之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又说明颛顼元年正月初一还是立春。查询万年历,前2314年后第一个亥年是前2302年(己亥年),而更重要的是该年正月初一正逢立春(注,万年历将立春记在除夕日上,但立春时刻是23时39分,按古代计时法应属次日的上子时),且数十年中再未有朔旦立春日。因此几乎完全可以肯定,颛顼元年是前2302年。另外,因为颛顼是史上第一次以寅月为正月,所以前2302年2月23日是第一个与今相同的农历春节(史上多次因朝代更替而改正朔,直至汉武帝后才基本稳定以来)。
关于颛顼在位时长,《史记》、《帝王世纪》、《今本竹书》皆言78年,而《路史》却记载为76年。笔者倾向前说,即认同在位78年。是故推定,颛顼元年为前2302年,末年为前2225年。而青阳氏穷奇则自前2313的至前2303年,合计在位11年。
高阳氏第二任君主当是梼杌,即“四凶”之三、颛顼的不才子。与穷奇相似,梼杌形象多存于《山海经》。不过在《路史》中曾有一段话“帝崩,而元子立,袭高阳氏,是为孺帝,寻崩,而帝喾立”。这个“元子”应该就是梼杌。如按字面解释,“元子”为长子,梼杌则是颛顼谪长子苍舒。但在颛顼在位七十一年驾崩时,苍舒应该也是至少年过花甲的老者,与“孺帝”又不相符。当然也不排除元子是谪长孙、谪玄孙的可能。
对于梼杌年考,同样要依据其下任高辛氏帝喾纪年来反推。
六、高辛氏纪年
高辛氏第一任君主是帝喾。姬姓,名喾,一曰逡。《今本竹书疏证》引《御览》云帝喾在位63年;《路史》也记载“帝生三十而御天,六十有三载”,唯《帝王世纪》云“帝喾在位七十年”,两者相差七年,本文取63年说。继帝喾者为其子帝挚,《史记》、《帝王世纪》、《御览》、《今本竹书疏证》等众口一词认定帝挚在位九年,《路史》也是如此:“高辛崩,而帝挚立,袭高辛氏。帝挚之立不善,九载以其仲立,是为尧”。据此,可以明确的高辛氏的继承顺序与年数:帝喾在位63年,传于帝挚;帝挚在位9年,禅于帝尧。高辛氏一朝二帝72年,以帝尧元年前2145年反推,可知帝喾迄止为前2217年至前2155年,帝挚迄止为前2154年至2146年。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帝喾元年即前2217年恰逢甲子年,而帝喾将高阳氏以寅月为正月,改同于黄帝以子月为正月,正是因为帝喾选定在甲子年、甲子月代高阳。而且,这也为前文中推断的少昊甲子年建丑正、朔旦小寒代有熊氏,颛顼己亥年建寅正、朔旦立春代青阳氏这一论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以帝喾反推高阳氏梼杌,可知其迄止为前2224年至前2318年,合约7年。另,路史提及梼杌时曾注明“寻崩”,古时“七(或八)尺曰寻”,不知此处“寻崩”是否可理解七年而崩?此外,《帝王世纪》记录帝喾在位年数与其它史书相差7年,应该是将梼杌七年列入帝喾在位年中,因有多部史书言颛顼直接传位帝喾,无未记录梼杌。
在“四凶”之中,居末的是缙云氏不才子饕餮。按前三凶的对应推理,饕餮即为帝挚,故缙云氏应是帝喾的别号,《路史》注解也提到“古史X(异体字)云”,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有云“缙云相黄,共承高辛”,不知是否为该说法的注脚。
七、陶唐氏纪年
陶唐氏即帝尧,伊祈姓,名放勋。《史记》言帝尧仍帝挚之弟,皆为帝喾之子,此说应不可信。按帝尧即位时帝喾冥寿高达102岁(阳寿93岁另加帝挚9年),而帝尧即位时仅21岁,两代相差不就有80年。《今本竹书》引《宋书——符瑞志》言“高辛氏衰,天下归之”,也证明是陶唐氏代高辛氏。《史记——五帝本纪》、《资治通鉴外纪》、《路史》、《帝王世纪》、《论衡——气寿篇》皆云“尧在位九十八年。”可知道帝尧在位迄止前2145年至前2048年。
八、有虞氏纪年
有虞氏即帝舜,姚姓,名重华。帝尧崩后三年正式即位,然在位有50年(《路史》、《资治通鉴外纪》)与39年(《史记》)两说,相差11年。个人倾向于在位于39位,所误11年,应是摄政八年与大丧三年之和,《史记——五帝本纪》云“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资治通鉴外纪》也小注“(舜)代尧践帝位三十九年崩”。故帝舜在位迄止前2045年至前2006年。
九、结论
综上所述,“五帝”时代共计六氏十一帝,依次是有熊氏黄帝、帝鸿、帝魁(浑沌);青阳氏少昊、穷奇;高阳氏帝颛顼、梼杌;高辛氏帝喾、帝挚(饕餮);陶唐氏帝尧;有虞氏帝舜。“五帝”时代起自黄帝王天下(前2517年,甲子),终于舜崩后大丧三年(前2004年,丁酉),共514年(以黄帝元年计则有551年)。而夏朝(夏后氏)则起至前2003年(戊戌)。
“五帝”时代帝王世系年表
1、有熊氏
黄帝 前2554(丁亥)至前2455(丙辰),100年
前2517年1月3日(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
2、有熊氏
帝休 前2447(甲戌)至前2401(庚申),47年
3、有熊氏
帝魁 (浑沌) 前2400(辛酉)至前2398(癸亥),3位
4、青阳氏
帝少昊 前2397(甲子)至前2314(丁亥),84年
5、青阳氏
穷奇(倍伐?) 前2313(戊子)至前2303(戊戌),11年
6、高阳氏
帝颛顼 前2302(己亥)至前2225(丙辰),78年
7 、高阳氏
梼杌(苍叔?) 前2234(丁巳)至前2218(癸亥),7年
8 、高辛氏
帝喾 前2217(甲子)至前2155(丙寅),63年
9、高辛氏
帝挚(饕餮) 前2154(丁卯)至前2146(乙亥),9年
10、陶唐氏
帝尧 前2145(丙子)至前2048(癸丑),98年
11、有虞氏
虞舜 前2045(丙辰)至前2006(乙未),39年
评论列表
黄帝之父乃雷电?脑洞大开!电:阴阳二气在天地间交午。此处指交午在北斗七星之气也!
孕…引申…既存事物中成长着新事物!
黄帝之母观测北斗七星天象,由此而感悟到北斗七星在天地间,有着阴阳交错之气!即孕,帝母产告了探究天地北斗阴阳交午的,相生相克的天象!
简言之,帝母观测北斗七星天象,油然有感,产生了探究天象的想法!
帝母是有始记载的首位天文学家!
白纸黑字,史记分明,竞然不识汉字真谛,讹为神话!汉字:电,孕,解成黄帝之父不是人?竞是雷电?还没有孙悟空神。黄帝毕竞还有母亲,孙悟空干脆无父无母!
黄帝和孙悟空都论为无父之人。如此描述,真乃脑洞大开!这正是不识汉字真谛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