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主张

个人博客 608 0

老子的思想主张 第1张

老子简介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的思想主张 第2张

老子的思想主张概括

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

1、道

但至于这“道”到底是什么,老子没有作具体的区分,只是把它说成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象的“惚恍”,或者就是“无”。在老子的本体论中,尽管他没有将世界中的物质与精神做具体的区分,但他能够用“道法自然”说明宇宙的总体构成,要远比原始宗教的天道观进步的多,也比朴素唯物主义所阐述的金木水火土要深刻的多。《老子》一书的形成,标志着人们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指导下取得。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3、物极必反

老子首先提出物极必反的思想。他认为福可为祸,正可为奇,善可为妖,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由道产生运动,到一定极限,又复归于道,如此周行不息。老子这一思想,在以后的《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扬雄的《太玄》等书中,都有所承述。这个主张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时至今日依旧值得人们研究。

老子的修身思想包括哪些

《老子》书中贯穿始终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们追随“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但是《老子》书中“道”的含义是不同的:“有些地方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老子以人能‘知道’、‘用道’,最终形成了其思想体系的落脚点——‘德’。所谓‘德’是落到‘人’身上知‘道’、用‘道’的自觉之行。”老子的道德观是一种博大的道德观。老子曰:“修之家,其道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以天下观天下。”其最终的目的是家国和谐、天下太平。具体而言,《老子》中的修身智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知雄守雌”、“无为而无不为”、“无欲无私”和“虚静”。

一、 “知雄守雌”思想

它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就是学者们常讲的老子的辩证法。在《老子·第二十八章》中,老子提出了“知雄守雌”的思想。它的意思是,我们虽然明白雄强的道理,但不可过分的强求,过分的强求反而违反了自然本性,是不符合天道的,最终的结果也会适得其反。在这里,老子说“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他认为它们违反天道。他说“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同样的,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胜极则衰。“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老子思想玄之又玄,他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他意在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二、“无为而无不为”思想

“无为而无不为”也是老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在这里他所讲的“无为”并不是要求我们无所作为,毫无行动。那么这种思想反而是消极而没有意义的。“无为”即不乱作为,不过分作为,遵循天道,伺机而动。有时候一味地作为而不切合实际看似是积极的,实际只会招致失败。在《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所讲的:“有时候有所作为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会招致损害”,就是这个意思。在书中,老子给我们讲述了“道”的运行。“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所以它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圣人是效仿天道而行动的人。因此,圣人也应该以“无为”的态度行事,像对待刍狗一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老子·第五章》)在这里,圣人对待百姓看似冷漠的态度,实是一种大的仁爱。老子的这一观点,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看待。老子说政令繁多反而会让人更加迷惑,也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这里讲的是统治者不应该过分的干预人民,不施行太多的政令,让百姓拥有充分的自由,百姓自身就能把自己的生产生活搞好,这是一种统治的大智慧。“但是,老子对无为思想的表述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些消极的成分,如他主张“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在社会理想上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三、“无欲无私”思想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道”也就是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的快乐。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主张不可过分的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他说“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这也像孔圣人所说“一箪食,一瓢饮,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的乐趣。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所以失去的人最懂得珍惜,但是失去了这些看似平淡的东西之后是否能再次得到呢,我们难以得知。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正所谓“无欲则刚”,没有过多的欲念就不会产生烦忧之事。而且顺应自然,不过分追求反而能够有所获得。就像“天道从不为了自己而自然地运行一样,圣人遇事也将自己置之度外,谦让无争,反而能保全自身,在众人之中领先。”“就像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一样,圣人不存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做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作为一种学说思想,它本身就有意义。

四、“虚静”思想

《老子》中关于修身的智慧最后一点是保持虚静。对于人们的精神信仰,老子提出了一些具有颠覆性的观点。他说,圣智、仁义、巧利都是巧饰。“抛弃了智巧人们可以获得自然的智慧,抛弃了仁义人们自然就可以恢复慈孝的天性。”我们平时所奉为信条的种种思想观点,在这里仿佛都成了一种反面的东西而遭到打击。它们成了我们恢复纯洁朴实天性的一种阻碍。其实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抛弃对信仰的一种过分的偏执,宁愿“守拙”,做一个“愚昧而笨拙的人”,不至于让心灵不至于慢慢变得太过狭隘。就像老子所说“恢复清净就能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认识了自然规律,认识了自然规律就会无所不包,就获得了“道”,这就叫做聪明。”老子认为抛却了浇薄浮华的信条的人是朴实敦厚的人,才是大丈夫。我们可以用老子自己的话来总结这种修心的智慧,就叫做“虚静”。

五、结语

综上所述,《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知雄守雌”让我们懂得适可而止;“无为而无不为”教导我们不胡乱作为;无欲无私启示我们体会平凡生活中的乐趣;而保持虚静能让我们在纷繁的生活中保持心灵的宁静。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

老子的思想主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为何如此重要,竟然对两千后的人们仍有意义。

老子在历史上是伟大的思想家,姓李,名耳。是中国道教的始祖,老子曾经担任周朝的图书管理员,所以这一个职位极大地丰富了老子涉及的领域,并且周朝的书籍大多都已经失传,所以也让老子有着他人所不能及的知识。因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所以老子并没有留下什么典籍,至于《道德经》还是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时候被关令尹喜所要求的。

《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五千多个字,但是内容却非常丰富,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心理、逻辑、养生等数十个领域。并且在后世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的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道德经》的中心范畴是“道”和“德”,里面的“道”是最高深的范畴。并且因为《道德经》包含内容非常广泛,内容极其深奥,《道德经》也被后世的人称为万世第一经。那老子的思想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对我们两千年后的人们有什么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老子都有哪些思想,老子的思想包含老子的世界观、辩证法、社会思想和处世之道。第一个老子的世界观表明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是不能把握的规律。老子思想讲究道法自然,老子讲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根源,衍生万物。还有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有人浅显的解释为,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是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了。

但是我认为他对人们的影响是“道路可以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所以老子希望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方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可以换一种走法,要懂得改变自己的思维。只有转变自己的思维,或许失败的起点也是成功的起点。道家讲求的阴阳祸福,可能说的也是这种辩证的思想吧。

第二个就是要说的阴阳思想,也就是老子的辩证法。道家有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的就是这种辩证的思想,或者就像是成语那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子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万事万物都有着两面性。而学会将矛盾互相转化就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所以当我们处于顺境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要居安思危。当我们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也不需要妄自菲薄,因为当人们走到低处,也是开始向上走的开始。而且老子的这种思想也蕴含着以柔克刚的道理。

第三个就是老子的社会思想,老子曾经提到过“大道废,有仁义”这句话表明如果大道兴隆,那么仁义也会兴起。这具内涵的深意就是其崇尚仁义的年代,也是道德极度缺失的年代。这句话现在看来的确有着道理,因为内心极度缺失,所以才会希望赶紧遇到。

第四个关于老子的处世之道。老子在为人处世的方面有很多的意义,首先他提倡不争,倡导人们就像水一样,而且“上善若水”已经是人们在今天的一种境界。

以上就是老子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今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老子是影响两千年后的人们的思想家之一。老子的思想对当今人们的生活方面有很大意义,当今的人们大多都急功近利,老子倡导的清心寡欲就对人们有着深远的意义。清心寡欲可以让人们放下名利,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利欲熏心。

标签: 历史文化 人物相关 新闻头条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