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遗址- 捕捉北方农耕文明的光亮

个人博客 249 0

  磁山文化,是目前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唯一一处以河北省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1972年,位于邯郸武安磁山村的磁山遗址的发现,为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找到了突破口。其中炭化粟的出土,一度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刷新到距今八千年前。

  1988年,磁山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专家正对磁山遗址出土文物进行再整理。

  记者采访了曾先后参与考古发掘的三位考古工作者,希望在武安南洺河北岸这块17万平方米的遗址台地上,捕捉到北方农耕文明透过历史幕布依旧闪烁的光亮。

  “来,来,带你看看我们的‘宝贝’!”

  2017年11月15日,河北省文研所磁山遗址出土文物保管室,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屋子。曾参加第二、三次磁山遗址考古发掘的省文研所研究馆员高建强推开门,带记者见到了他所说的“宝贝”——石块、石板、石棒、陶盆、陶罐和一些尚不知其名的石质、陶质器物。只见它们散置在靠墙的铁架和屋子中央的大木桌上,大小各异,有数百件。

  然而,许多人想不到,40多年前,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石头疙瘩、陶片子”,曾震惊整个考古界。 

  因为它们的发现,在当时为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找到了突破口,填补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遗址的空白。

  故事要从武安一个小村庄——磁山村讲起。

  磁山村,坐落在武安最大的河流南洺河北岸的河湾处。

  1972年秋末冬初,磁山第二生产大队(今磁山二街)兴修水利、开挖沟渠时,在耕土下1米左右深处,挖出许多破碎的陶片和石质板状物、圆柱形石棒,而且越挖越多。这个消息辗转传到了当时的河北省文物管理处(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曾参与磁山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今年86岁高龄的刘勇,当时正在邯郸市文物保管所工作。接到所里通知,他陪同省文物管理处的胡仁瑞到磁山第二生产大队观看收存的器物。

  “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一个是‘鞋底儿’状的石板,长大概40多厘米,宽约20厘米,一面还有4个约2厘米长的‘短腿儿’;另一个是圆柱形的石棒,中间粗,两头细。”刘勇回忆说,“当时也搞不清是什么时代,胡仁瑞就挑了几件作为研究标本带了回去。”

  如今,当年胡仁瑞带回的石棒和“鞋底儿”状石器,就摆放在省文研所磁山遗址出土文物保管室的一角。

  这是什么器物?出自什么年代?又是什么用途? 

  “考古是一门靠材料不断累积做判断的学科,材料、信息太少的话,即便最厉害的考古专家,也答不上来。”高建强说。

  时间转眼到了1976年11月,此前因种种原因被搁置的磁山遗址考古终于迎来转机。

  经报请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同意,省文物管理处委托邯郸市文物保管所对磁山遗址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发掘,由省文物管理处的孙德海任领队,刘勇负责田野工作。

  考古队清理了不到两个月,出土了陶、石、骨、蚌器等文物上百件。

  断代,这个最初的问号仍然摆在考古队面前——从出土文物的形制看,似乎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新石器文化类型。

  “老孙和我都忍不住了,心想别埋头挖啦,先去北京找专家鉴定鉴定吧。”刘勇说。

  提起与已故老友孙德海的这趟北京之行,刘勇显得很兴奋。“我们把标本拿给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苏秉琦和安志敏两位专家看,他们也感觉很新奇,说这批文物既‘早’又‘新’,很可能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突破口。”

  为何说是“突破口”呢?

  高建强解释,就当时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年代不早于距今6500年,这与最晚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之间,仍有数千年的文化缺环无法衔接,属于空白和未知。

  而这批文物,很可能就来自这个空白阶段。

  特别是与仰韶文化器物相比,它从外观看更“早”,也更“原始”。

  随手拿起保管室里一件陶器,高建强细数其与仰韶文化出土陶器的差别。“前者器物类型少、器物色块杂、以粗制的加砂陶居多,没有彩陶,而后者器物类型多、用途分工细、色泽更纯,代表性的彩陶特别漂亮,且多是手感细腻的泥制陶。”

  事实证明,两位专家的观点极富预见性。

  时隔不久,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C14实验室测定,磁山文化遗存的年代距今7335±105年,加上树轮校正值,实际年代可达8000年以上,时间跨度约为五六百年。

  消息一出,震惊了整个考古界。

  此后,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文化等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文化遗存陆续涌现出来,磁山文化的发现真正成为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突破口。

  1988年,磁山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河北新闻网—河北日报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