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龙山文化遗址- 发现古墓

个人博客 280 0

定陶龙山文化遗址- 发现古墓 第1张

发现一具人类遗骸,暂无陪葬品;

发掘工作正在推进,最深处已挖至40公分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在临商路定陶县仿山段西侧的菏曹运河施工工地发现的定陶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自7月下旬启动以来,已经发掘20余天时间。牡丹晚报记者昨日获悉,目前考古探方已挖至40公分,除出土大量各式陶器的残片外,还意外发现了两个古墓。

先民遗址现“古墓丽影”

“这两个古墓的出现让大家有些意外。”考古人员告诉牡丹晚报记者,两座古墓里面都没有陪葬品,其中一座古墓没发现人类遗骸,另一座古墓里有一具人骨,还有两具动物遗骸,从外表暂无法判断什么动物。有人类遗骸的古墓,里面的人骨摆放非常散乱,有迁葬的痕迹。

考古专家还介绍,在古墓中发现的一具人类遗骸保存状况不好,也不完整,由于还在发掘期间,尚不能判断墓主的年龄、性别以及具体年代等信息。要等考古发掘阶段结束后,在实验室里进行准确鉴定。

动物遗骸透露文化脉络

“龙山人分布在今山东全境、河南大部、陕西南部与山西西南一带。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继续,龙山人相较仰韶人来说在农业和畜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考古专家说,龙山人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定居时期,稳定的定居生活构成了龙山人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的前提。

同时,龙山人的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渔猎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占有一定比重。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那个时期人类陪葬或祭祀一般用家畜,猪、狗、鸡正是当时最重要的家畜,也是定居农业文化的象征。此次定陶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动物遗骸较大可能就是猪狗一类家畜。

“用动物陪葬已成为龙山遗址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同时也说明龙山人所在的社会已经进入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考古专家告诉牡丹晚报记者。

考古探方已挖至40公分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定陶龙山文化遗址考古现场,最深处已挖至40公分,由于地下文化遗存较多和考古工作的严谨,考古发掘工作进展缓慢。

菏泽市历史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自发掘工作启动以来,一直坚守在考古现场。“到目前为止,发掘出比较有意义的,除古墓外还有一个灰坑,也就是先民居住在这里时的垃圾坑。先民也讲究环保,生活垃圾会就地掩埋,这是当时人们在这里的生产、生活过的痕迹。” 孙明对牡丹晚报记者说。

在考古现场,孙明不断提示大家,不能立即把遗物从土壤中拿出来,要测量出土位置、坐标、深度,然后拍照、编号,最后把文物与信息记录一起装进袋子里保存。

对于出土的大量陶片,孙明表示截至目前还没有整器出现,但从陶片可以看出,龙山文化的制陶工艺已经发展得十分合理,能够根据不同的功能来配制不同的陶土原料,并使用拼接技术使陶器可以十分巨大而又坚固。发掘阶段结束后,考古人员将进行拼合,让已经残破、看不出样子的碎片,重新粘在一起,变成当初先民使用时的模样。

野外解读“无字天书”

考古界有一句话:“吃不了苦,考不了古。”在考古现场,牡丹晚报记者问:“考古的苦,是怎样的苦?”“晴时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孙明坦言,这是野外考古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同时,每一位考古队员都要经受枯燥、寂寞的考验,而当自己的孩子上学、父母妻儿生病需要照顾时,他们却常常身在山野乡村——考古人除了劳累,心里还有一份愧疚。

参加定陶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的十余位考古队员,分别来自省市县三级文物考古部门,他们在离考古现场最近的定陶县仿山镇十里铺村租了一间民房,由于民房刚刚建好,窗户都没有装上,考古队员们自己生火做饭,克服生活上的种种不便。

“定陶龙山文化遗址位处于一个基建项目之上,抢救性发掘的任务重,考古队员已经没有双休日、节假日的概念了,分分秒秒与时间赛跑”孙明告诉牡丹晚报记者,考古发掘必须亲力亲为,才不会让有价值的遗物遗漏。不管有多累,能够出土新的东西,能够判定文物的年代和它所包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就是考古队员们最大的收获,“做考古工作,不是以挖宝为目的,而是要解决历史问题,给古人和后人一个交代。”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