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湾洞穴遗址- 发现与发掘

个人博客 303 0

回龙湾洞穴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经过

回龙湾洞穴遗址- 发现与发掘 第1张

回龙湾洞穴遗址发现记

回龙湾洞穴遗址,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原民政乡)布德镇把关河村一无名溪沟旁的“火石岗”半山腰,海拔约1550米,高出把关河水面300米。洞穴坐东向西偏南15度,由洞口向内逐渐变窄,洞长12米,洞高11.9米,洞口宽4.6米,全洞面积约35平方米。

回龙湾洞穴遗址是怎样发现的,还得从头讲起。

1987年5月10日,在民政乡完小读书的学生吴炳兴,在回龙湾山沟找柴,发现了三万年以上的植物化石,告诉了该校向再铮、聊发麟二位老师。第二天下午,向再铮随同吴炳兴赶到发现地点进行察看,并采集到了部分标本。聊发麟将这一消息,写信告诉了市文联的叶大槐,“我校爱好考古的向再铮老师,在民政乡苏铁附近,已发现有植物化石、动物小鹿子牙化石及部分石器”。

回龙湾洞穴遗址- 发现与发掘 第2张

市文管处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前往民政乡回龙洞踏勘考察,发现洞中堆积的土层较厚,采集到一些打制石器,确认该洞穴之堆积系古代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址。从元谋请来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学专家林一璞指导开展试掘工作。在堆积遗存不到1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上千件文化遗物,有打制石器、骨器以及动物牙、角和碎骨化石等,还有少量穿孔石器。石器数量较多,多数是砾石、脉石英、燧石和玛瑙等石料制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玉石、玉髓、水晶等文化遗物。器物造型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刮削器、砍砸器和石核,数量居石器之冠;有尖状器、钻孔器、雕刻器,还有斧形小石刀,琢背小石刀,锯、砧、锤和穿孔石器等。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牙齿、角和骨头的化石与半化石。经初步鉴定有象、熊、豹、犀牛、野牛、野猪、巨羊、岩羊、猴、鹿、獐、豪猪、刺猬、兔、多种鼠类以及蛇、鱼、鸟类、蛙20多个动物种类。出土的动物骨头多破碎零乱,许多碎骨上可见人工敲打及火烧灼痕迹,系当时的人捕兽而食、敲骨吸髓所致。

一个月试掘出土的文物,全部运回(民政完小)大本营,林一璞、叶大槐二人清洗辨认,做好标本原始记录。试掘结束后,邓耀祖向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局有关领导作详细汇报,经市领导同意,又请来了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旧石器教授秦学圣、四川大学旧石器专家陈思元、四川大学考古学教授童恩正、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考古学教授李绍明、四川省博物馆馆长范桂杰等专家教授,来到大本营参加鉴定会。

在鉴定会上,专家、教授对出土的文物交口赞誉,称回龙湾洞穴遗址是“历史独特的文化遗址”。林一璞认为,回龙湾洞穴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我国南方和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明开始的同步性,几乎是不分先后的,中原与西南的文化差距,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才形成的。童恩正说,这洞穴时代在距今12000年前-18000年前之间,在中国极为罕见。

回龙湾洞穴遗址- 发现与发掘 第3张

据《民族》杂志原载:攀枝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多种文化交流融汇的地区。回龙湾洞穴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它代表的文化面貌呈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是因为攀枝花处在横断山脉诸山谷纵向沟通中国大陆南北、处在金沙江及诸多支流横向联结中国东西的十字路口上,是远古人类东迁西移、南下北上的交通枢纽地带。人类的迁徙,造成了不同人群的杂居与融合,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汇与共生。回龙湾洞穴遗址,是西南及整个东南亚在更新世(冰川世)向全新世大暖期过渡阶段的重要遗址。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进一步提升了攀枝花在国外的知名度。它向全世界表明,攀枝花不仅是中国新兴钒钛钢铁工业基地,也是中国古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之一。

令世人羡慕的是攀西大裂谷。按专家林一璞的说法,大约在1-8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了大陆板块漂移,非洲离开了南美洲向亚洲靠拢;约距今1900年前,江南古陆和西藏板块连接在一起,才形成了北起西昌、南至元谋的攀西大裂谷。地壳的运动,使攀枝花变成了矿藏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全世界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资料埋藏最丰富的地方,是全世界任何地方难以找到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的基地,它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根据专家的意见,当地政府封了回龙湾洞穴,派人看守,所以,一直保存完好。

常启富/文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