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川遗址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1973-197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沁水、垣曲、阳城三县交界进行了连续数年的调查和发掘,发现16处细石器地点,获得1800余件石制品。
由于下川盆地的石器地点最为密集,石器遗存丰富,因此1978年考古学家根据这些石制品组合确立并命名“下川文化”。1976-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共同进行了三个年度的发掘,获得了大量的文化遗存。2014年6月,一度中断的下川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第三次启动。
下川遗址的石制品包括细石器和粗大石器两大类。细石器以黑色燧石原料为主,有锥状、半锥状、柱状、楔状等各种形制的细石核、细石叶,尖状器、雕刻器、琢背小刀、石锯、锥钻、石核式石器以及各种式样刮削器。
下川遗址的发现,石器的“细小”不是细石器的本质,用压制技术或间接打击法打制细石叶的技术才是“细石器”的根本所在。细石器技术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和文明时代以前最为关键的一环。
下川文化传统是至今发现的从采猎文化到高级采集文化以至向采集农业过渡时期最完整和持续发展的文化遗存。下川文化中发现的磨盘、磨棒、斧形砍砸器和细石器制作的锯镰和割刀等工具是高级采集经济的文化产物。
下川文化,是以下川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时代最早的细石器工业之一,代表了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
下川遗址距今约2.4万年至1.6万年,细石器的出现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技术革命-----“细石器革命”。是沁水历山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旧石器晚期的细石器文化遗址。
标签: 考古遗址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