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川遗址- 发掘历史介绍

个人博客 269 0

下川遗址- 发掘历史介绍 第1张

1972—197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第一次进行调查发掘。 1976-1978年,经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在下川遗址进行了局部试掘,一致认为:下川遗址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石器文化。石器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粗大石器,以沙岩、石英岩、脉石英为原料,占石器品种总数4.7%;一类为细石器,主要以燧石为原料,是下川文化的主体。

文化遗址以下川盆地最为集中,盆地位于历山东麓,南并向狭长约4.5公里,东西最宽处2公里,海拔1500米。细小石器为下川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包括典型的细石核和细石叶、圆头刮削器、石核式刮削器、雕刻器、琢背小刀、各类尖状器锥钻、石箭头等,为以渔猎为主的经济文化。

从下川文化遗址发现的细石器和古脊椎动物化石来分析,下川文化时期气候比现在温和,当时的人们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区域。在河湾一带,浅水里生活着螺和河蚌,深水中生活着鱼,近岸的水边长满了水草,山上覆盖着层层森林,山里生活着大象、犀牛,山前的草原上生活着大群的羚羊、斑鹿、野驴、野马等。

这和传说中的舜耕于历山、渔于攫则的情况大体吻合,与历山和舜王坪的地貌亦大体相同,它说明远古的泽州先民曾过着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的氏族群居生活。下川遗址的发现,为探索与之技术传统相同和广泛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日本、北美阿拉斯加等地细石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例证,也使泽州远古文明的神话变成了科学的事实。

2014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度中断的下川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再次启动。此次考古发掘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杜水生教授担任领队,就下川遗址的年代范围、所经历的气候变化过程以及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下川人对石器原料的对应选择、石器制作技术的演变过程和石制品的空间分析,以及对动、植资源的利用方式等进行考古发掘研究,并于2014年7月14至16日特邀相关专家教授举行了“下川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研讨会”。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