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荔沙苑在哪里?
在人们的想像中,广袤无垠、美丽富饶的关中平原怎么会有沙漠呢?其实不然,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境内,洛河与渭河交汇的三角洲,有一块满目荒凉的沙漠——大荔沙苑。“君不见左辅白沙如白水,缭以周垣百余里。”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沙苑行》里的两句诗。尽管只有两句,却形象而比较具体地道出茫茫沙苑和沙苑监的基本形势和规模。
大荔沙苑位于陕西省大荔县的洛、渭两河之间,两河也正是它的南北界限。东至原朝邑县南阳洪,西至渭南县孝义镇。《水经注》里有一段话:“洛水东经沙阜北,其阜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之曰沙苑。” 大荔沙苑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6至10公里,总面积250平方公里,略呈橄榄形。沙区地貌大体分三类,外围多是沙草地,中央是槽形谷地,其间是绵延不断的沙丘,沙丘形态多为新月型沙丘和新月形沙丘链。大荔沙苑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北沙漠不同,有许多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在槽形谷地形成许多沼泽湖泊,打井10米以内可见水,光照充足,无霜期长达213天,适合农林牧业开发。传统的特产 是“108”,“1”是黄花菜(金针菜),“0”是红枣(有时也称是西瓜),“8”是花生,极富盛名。
二. 沙苑文化是什么?
沙苑的名称起于何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根据《周礼地官囿人疏》里对“苑”字的解释是:“古谓之囿,汉谓之苑。”那么,沙苑定名最早时间不会超越汉代,沙苑的前身应该是白水茫茫的一片汪洋大海,传说素有“水国”之称,至现在沙苑地区的泊、池之名甚多,诸如:泊子池、麻子池、太白池、莲花池、九龙池、官子池等。
历史中著名的沙苑之战也发生在这里。公元537年,梁武帝大同三年闰九月,东魏以高欢为首,西魏由宇文泰率领,东魏高欢带领将士20万,由壶口(今山西临汾县西南)进军到蒲坂(今山西永济县北30里)过黄河攻打西魏,经朝邑至冯翊城下,命王罴投降,王罴死守拒不投降。高欢知不可攻,便领兵退至许原。西魏宇文泰领兵不到万人,由潼关向西至渭河,造浮桥,过渭河到沙苑。为了制胜强敌,宇文泰曾派员深入敌营,刺探军情;根据掌握的敌情,在沙苑渭曲东西为阵,左右埋伏,形成一个伏击圈。渭曲一带,芦苇丛生,地面泥泞,宇文泰同将士埋伏在芦苇丛中。高闻宇文兵到沙苑,率领大军由许原南下,至渭曲,看不见西魏将士,便麻痹骄傲争相向前,宇文泰乘其不防,突然角鸣鼓响,军队直闯敌阵,展开了白刃战。西魏李弼率领60名骑士横冲其中,把东魏兵截成两段,然后两路夹击。东魏乱了阵脚,指挥失灵,伤亡惨重,被杀6000余人,投降2万余人,被俘8万余人,结果以失败告终。战后,宇文泰在战场建忠武寺,令骑士各植柳一株,数及7000,以作纪念。北周改忠武寺为同州宫,建德七年废,大宋初复置,二年又改为天成宫,早在大统八年,又“起万寿殿为沙苑北”。沙苑从而显赫于世。没有沙苑之战,也就不会有“忠武寺”(或同州宫或天成宫),也不会有柳树成荫。沙苑之战,使沙苑的名气愈来愈大,成为当时人们向往的地方。
沙苑文化是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三门峡水库区考古工作队于1955年冬在本县南部的沙丘地带发现的,当时仅发现了石器。1973年,县馆组织的调查组在沙苑地区调查时在s19地点发现了人头顶骨化石。以后又与陕西省考古所相继进行了四次调查和普查,在沙面上发现了大量石器,但未见地层关系。石器遗物分布面广,先后在官池、沙底、张家、西寨、石槽、八鱼、苏村、下寨、羌自九个乡镇的35处地区,石片石器具有“若干特殊的文化因素”,器型比较原始,不同于“细石器文化”,因而称为“沙苑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像这片古老而又苍茫的黄土地一样,沙苑人骨子里透着的都是满满的实诚。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来沙苑地区做客,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担心你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他们恨不得把自家身上的肉割给你吃。一进门,香烟、清茶、笑脸迎你上坐,一桌子凉的——水磨丝、油炸豆腐丝、乳瓜蘸酱,热的——睁眼辣子鱿鱼、带把肘子、酸辣肚丝、蜜汁轱辘,十三花大餐样样齐全,烤馄饨、老鸹撒(sa)、菜卷、凉皮,一道道小吃让你眼馋、嘴馋、胃更馋,非让你菜吃够、酒喝高。这就是沙苑人,这就是沙苑人的传统。
标签: 考古遗址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