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见宾
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这是亿万炎黄子孙虔诚的共识,早在1955年,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黄帝)这些传说,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大致有迹象可寻,因之推想仰韶文化是‘黄帝文化’。”
如是,仰韶文明找到了人,黄帝时代找到了根。从此,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看《黄帝与仰韶》,解千古之问。
本期嘉宾:李久昌
男,山东荷泽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和文化遗产研究。著作《国家、空间与社会——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中国蜀道:交通线路》《两京与两京之间历史地理研究》《虢国的历史与文化》《陕州文化》,主编巜崤函古道研究》《虢史与虢文化研究》《三门峡地区考古集成》《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
2011年,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之际,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编辑出版了《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一书,集粹了历年来研究仰韶文化的117篇论文,五大分类分别为“仰韶村与仰韶文化研究”“庙底沟与庙底沟文化研究”“黄帝铸鼎塬聚落遗址群研究”“班村、南交口等遗址研究”“发现与研究回顾”。
尽管,主编李久昌博士谦虚地说这是急就之作,但是这本180万字的大部头,对于全面、深入地认识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的历史和学术地位,阙功至伟。12月12日,我们到达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访问,看到了李久昌博士办公室内的两块匾额——崤函文化与黄河文明研究所、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研究中心。
我们从庙底沟类型的仰韶文化谈起,李久昌博士说——
“距离今天约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灵宝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遍布阳平河、沙河、弘农涧河沿岸,有110多处,分布密度在整个黄河中游地区非常罕见,文化面貌构成了包括新石器时代早、中、晚各个时期的完整发展序列,其中尤其以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最为繁盛。并且呈现密集、集中分布的态势。
“黄帝铸鼎塬及其周围300平方千米的范围分布着30多处仰韶时期的古文化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中数量最多、遗址等级最全、文化年代最集中的聚落遗址群。
“庙底沟文化首先发现于灵宝以东的今三门峡湖滨区庙底沟,属于仰韶文化中期,分布范围北过长城、东临大海、南越长江、西至甘肃,是史前时代中国境内分布范围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考古学文化,并首次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其空间范围大体与先秦中国相当。因此有人把它称为‘最早的中国’‘最初的中国’。
“不同地区在向文明演进过程中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学者们在比较了各地考古学文化后,认为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以东北的红山文化为代表的文明,采取的是无限扩大神权的模式,走的是清一色的神权道路;以长江下游的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文明走的是军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而以神权为主的道路;与这两种发展模式不同的是,代表庙底沟时代的灵宝西坡遗址既缺乏红山文化坛、庙、冢突显的辉煌,也没有良渚文化大型城址、大型祭坛、贵族坟山和动辄以几十件、上百件玉器随葬的张扬,而体现出一种‘务实进取’的文化,强调军权和王权,注重的是大型的聚落、房屋、墓葬,重视修建大型工程和内部的集体团结,讲究气派却不尚浮华,不太强调奢华的用品,走的是军权、王权结合基础上突出王权、发展王权的发展模式。学者们把这样的一种文明发展道路称为‘中原模式’。
“由于发展模式不同,崇尚神权的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把创造的大量社会财富都贡献给了神灵,过分地消耗了人力物力,而难以继续扩大社会再生产,难以保障社会持续运转,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盛极一时后就逐渐萎缩乃至消亡,并未形成长久之势和向更高级文明社会发展。
“而崇尚军权、王权的以西坡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虽然没有什么可以跟其他地区相媲美的东西,而显得十分简朴,甚至比较落后,但因为能自觉不自觉地把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秉持‘生死有度、重贵轻富,井然有序、朴实执中’的文明物质,协调稳定内部秩序,避免了社会财富的浪费而得以发展,并为后继者所传承,数千年绵延不绝,对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对中国第一个王朝最终在中原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开创的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中原模式’,也成为中国文明发展具有无穷活力而从不间断的根源所在。”
标签: 考古遗址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