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见宾
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这是亿万炎黄子孙虔诚的共识,早在1955年,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黄帝)这些传说,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大致有迹象可寻,因之推想仰韶文化是‘黄帝文化’。”
如是,仰韶文明找到了人,黄帝时代找到了根。从此,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看《黄帝与仰韶》,解千古之问。
刘文学先生《黄帝与中华民族》一书中,引用过著名考古学家许顺湛先生的一段话:距今8000年前后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是少典族阶段的遗留,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是黄帝族阶段的遗留,距今5000年~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是祝融氏阶段的遗留。
许顺湛曾任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名誉会长,是原河南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更是黄帝文化即仰韶(后期)文化的重要推手。他认为,黄帝族活动在河南新郑、豫西、山东、甘肃东部等主要区域,基本上在中原地区,即仰韶文化分布的范围之内,这一点,是研究黄帝族与仰韶文化之间关系的基础。
除了地域和时代基本上相符合外,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黄帝时期史书上记载的生产状况,可以与仰韶文化相互印证。以史为据,以物为证,考古学家从许多方面印证了自己的观点。
举凡诸例——
《吕氏春秋》说,“黄帝有陶正”。陶正是干什么的?
用今天的话说,黄帝时期已经有了专门生产陶器的“官员”,也有学者认为,不一定是官员,但是制造陶器的专职人员是完全可能的。这或许类似后世官吏中的“吏”的地位,与上世纪一度出现的“以工代干”的职属定位,应该也相像。
业有专人,术有专攻,这个职务的出现,证明了农业与手工业已经分离,一部分人已经从渔猎耕稼中走出来,以陶器制作为谋生本领。
历史上有名姓记载的第一个陶正叫宁封,《史记》说:“黄帝命宁封为陶正”。《列仙传》中有他开始学习烧制陶器的故事:“宁封子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识火自烧”,这个故事中有一个重要的表达,就是烧制陶器时“能出五色烟”,这种工艺烧制出来的产品,是彩陶。
彩陶上的彩绘,是矿物质颜料配成的,制坯期间看不出明显颜色,只有烧到相当火侯时,才能显现,这与烧制唐三彩道理相同。烧制陶器能出五色烟,与烧彩陶有密切关联。
著名考古学家许顺湛先生由此判断,黄帝烧制彩陶时期就不会晚于也不会早于仰韶文化。
那么,以宁封为代表的制陶族在黄帝时期究竟烧制了多少品种?现在无法全部知道。《古史考》说:“黄帝时有釜、甑”。民以食为天,这两件器物用今天的语言理解,釜是锅,甑是底部有许多小孔,放在锅上蒸食的炊具,有些类似于今天的蒸笼。有陶釜必然有陶灶,甑置釜上,相互配合。从考古资料看,甑与鼎配合、与夹砂罐配合也多,甑与釜的上边还应有器盖,否则,做饭时会有草木灰落入。虽然史书中没有提到陶灶、陶鼎、夹砂罐和器盖,但是有甑与釜的存在,相配合的陶器必不可少,这里提到的六种陶器,正好是仰韶文化中常见的器物。
上面说的是炊具,这里说食具。《物原》中说:“轩辕作碗、碟”。轩辕即黄帝,碗也是钵,两者大同小异,碟与盘基本相同,大为盘,小为碟或者称为小盘,仰韶文化中出土有钵、碗、碟、盘。这些器物有些在仰韶早期已经存在,有些到龙山时期也有,不能作为黄帝时期的特征,但是甑、釜、灶有断代价值,特别是陶釜、陶灶,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中很难找到,但它却是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的特点之一,说明黄帝时期不会达到仰韶文化早期。
今天,仰韶彩陶坊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熟知、接受。彩陶之绘,显示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意趣,而非率意为之。《山海经》记载,黄帝的子族苗龙为“画之祖”——“画物像也”,苗龙族就是在绘画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氏族。关于仰韶时期的图画,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彩陶上的图像。仰韶文化的彩陶花纹,除了图案化了的几何花纹外,发现有各种动植物的花纹,这正与“画物像”相符合,这一条资料告诉我们,黄帝时期上限不能超仰韶文化,下限不会达到龙山文化。
那么,创造中原远古文化尤其仰韶文化的主人就是黄帝族吗?
许顺湛先生认为,炎帝代表了老官台文化和仰韶文化早期,黄帝代表了仰韶文化的中晚期。但是承继之间并非绝对割裂,仰韶文化相当于黄帝时代,并不是说仰韶文化都是黄帝部族创造的,黄帝时代早期氏族林立,部落成千上万,黄帝部族是这一时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而且是当时最强大的部族,所以我们应该把黄帝作为这一时期活动在中原地区部落的总代表。在炎帝时黄帝族已经存在,所以炎帝时期的远古文化,不能抹杀黄帝族的成绩;到了黄帝时期,炎帝族的后代仍然在中原地区生活,所以黄帝时期的远古文化,也有炎帝族后代一份功劳。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许顺湛先生著作《中原远古文化》
- END -
标签: 考古遗址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