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文化之根 文明之源

个人博客 623 0

泥河湾——文化之根 文明之源 第1张

泥河湾是阳原盆地桑干河畔一个小山村的村名,然而,以此命名的“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古湖”、“泥河湾层”、“泥河湾动植物群”、“泥河湾文化遗存”等已远远超越了这个普普通通小山村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如今,泥河湾已成为古人类学、古地质学、古动物学、古气候学的研究圣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人类的起源地,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世界地位。泥河湾遗址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浩瀚古湖孕育神秘泥河湾

两百万年以前,阳原一带是一个面积达到9000多平方公里的大湖,阳原县位于大湖东北方,靠近岸边。湖中螺蚌遍布,鱼虾成群;湖边有广阔的森林、繁茂的草原,大量哺乳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古人类也在这里生存生活。大湖的面积随着气候的变化时增时减,湖边生活的古人类和各种古动物,也随着水位的涨落不断迁徙,许多动物遗骸被湖水覆盖或被冲刷到湖中,埋藏到地层中。大约在一万八千年左右,由于造山运动,湖底上升,交错移动,湖水大部分流走,只剩下现在的桑干河。由于昔日的大湖逐渐消退,泥河湾地层裸露出来。

泥河湾盆地平均海拨1000多米左右,桑干河由西南向东北蜿蜒贯穿整个盆地。盆地里晚新生代地层发育,特别是河湘沉积厚达1000多米,由厚度不等的粘土、粉砂质粘土、粉砂、砂、砾石相互重叠组成,各层颜色差异明显,呈灰色、黄绿色、黄褐色、赭褐色等。在阳原县,盆地地层受流水的强列侵蚀切割,地形沟壑纵横,岩石裸露,植物稀少,层层迭迭的地层十分醒目壮观,地层里盛产大量蚌壳类动物化石和哺乳类动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被湖水占据过。

随着考古工作不断发掘和研究,泥河湾层的地质构造和文化遗存显露在世人的面前:泥河湾层是包括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世的跨时代地层,是河流与湖泊在时空上作用的堆积。早在1924年,巴尔博等将发育在三趾马红土之上、马兰黄土之下的这套河湖相堆积,称之为“泥河湾层”,在下沙沟附近的地层中,他们发现了30多种哺乳动物和数种软体动物化石,称之为“泥河湾动物群”。泥河湾层堆积从早更新世初到晚更新世早期,历经二三百万年之久。当年,泥河湾古湖湖水又深又清洁,四面环山,丛林深邃,各种各样的古动物时常出没在湖边草原地带。在这个天然动物园里,有罕见的三趾马、狰狞的披毛犀,有凶猛的虎豹、温顺的转角羊,有斯文、老练的纳马象等等。

泥河湾盆地犹如一部深邃而又凝重的考古经典,记载着丰富多彩的人类早期活动。泥河湾一带的旧石器考石遗址形成旧石器时代从早期到晚期的一个连贯文化剖面,一个县境内竟然有这么多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不仅在中国,就是整个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在马圈沟遗址发现各类遗物数千余件,石制品有石核、石片、石锤、断片以及第二次加工的刮削器、凹缺刮削器等,在大象的肋骨上,保存有十分清晰的砍砸和刮削痕迹,其中一件石质刮削器,它恰好置于一条肋骨上,展现出一幅极为形象的当时人类群体肢解动物、敲骨吸髓、刮肉取食的进餐场面。根据地磁年代学推测它的年代接近或超过200万年。在小长梁遗址,初步发现石制品222件,出土的石制品属于小石器传统,主要打法以锤击为主。小长梁的发现作为古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第一块青甬上。候家窑遗址中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有石制品14041件,石球1079件,石球在一个遗址中发现如此之多,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泥河湾出土的化石、石器告诉世人,这里是古人类生息的地方,茂密的森林是泥河湾人类赖以生存的“温床”,清洁的湖水是孕育人类的摇篮。

百年发掘历程

1921年,法国传教士文森特来到泥河湾村传教,他在村周围发现了大量的贝壳、蚌类和哺乳动物化石,他把化石发现情况和泥河湾村一带特殊的地质地貌告诉了同在中国传教的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德日进和美国的地质学家巴尔博。这几位国外专家先后来到了泥河湾村,拉开了外国专家研究泥河湾的序幕,泥河湾的学术价值得以发现。上世纪30、40年代,泥河湾地层、泥河湾动物群先后被命名,并得到国际认可。在1948年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泥河湾地层被确定为第四纪标准地层。

解放后,随着我国对考古工作的逐步重视,国内的地质、考古专家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等都来泥河湾进行学术研究,使泥河湾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科学成果越来越丰富,历史价值越来越显现。他们在泥河湾地层中发现的大量石器,证明人类曾在这里生活。特别是在1978年,发现距今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作为人类最北端的活动点,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第一块青甬上。2001年又发现距今200多万年前的马圈沟遗址,这一发现震惊世界,泥河湾成为目前唯一能与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奥杜维峡谷相媲美的世界级人类发源地,对“非洲起源单一论”提出严峻的挑战。在马圈沟遗址周围还发现距今110万年的东谷坨遗址、飞梁遗址,距今100万年的岑家湾遗址等40多处百万年以上遗址。

泥河湾遗址闻名于世

泥河湾遗址群主要分布在河北省阳原县境内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因具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而闻名于世。

目前在泥河湾遗址群已先后发现早、中、晚旧石器遗址158处,已发掘出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石器10万多件,不但数量庞大,而且没有年代断层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如此集中的遗址群国内绝无仅有,世界极为罕见,尤其是马圈沟遗址的发掘研究震惊世界,把亚洲的文化起源推进至距今200万年前,使泥河湾一举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能与东非奥杜维峡谷媲美、对“非洲单一起源论”提出严峻挑战的世界级人类文化宝库,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1998年,于家沟遗址和姜家梁墓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泥河湾旧石器考古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泥河湾旧石器遗址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泥河湾地质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泥河湾文化遗址正在筹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创造传承中华文明

 泥河湾不仅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其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它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泥河湾人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部分古人类走出泥河湾,将文明的火种传向各地,可以说没有泥河湾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代代传承。泥河湾也是中华文化起源地,人类在泥河湾繁衍生息,经过数百万年的历史积淀,不仅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丰富多元的泥河湾文化,还使泥河湾人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历练出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智慧创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关爱包容、勇于探索、敢于成功的优良品格得以传承,这些精神和品格深深地烙刻和融合在中华文明之中。         

四个世界之最

泥河湾是世界上古人类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和新石器时代,已发现遗址164处。目前,全世界百万年以上的人类文化遗址共发现55处,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48处,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绝无仅有。

泥河湾创造了世界上独有的连绵不断的文化。东方人类从二百万年到十万年到一万年再到五千年,一直在泥河湾生活,不断创造文明,她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根、文化之源,这种绵延的文化,无论是非洲奥杜维峡谷,还是拥有古老文明的埃及、印度、巴比伦都是没有的。

泥河湾拥有世界上稀有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全世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只有两处,一处在泥河湾,另一处在维拉佛朗期,这两处相比,泥河湾剖面最多、保存最完整。

泥河湾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古人类研究成果200万年前马圈沟遗址的“人类第一餐”,动摇了人类非洲单一起源论。10万年前侯家窑遗址出土了全世界最多的飞索猎马石球4000枚,证明了工具对人类发展的重大作用。1.3万年前的马鞍山遗址发现了“天下第一灶”,见证了火对于人类发展的划时代作用。1万年前的于家沟遗址出土了华北地区最早的陶片,打破了1万年前北方没有制陶业的说法。5000年前的姜家梁遗址发现了红山文化的代表玉器“玉猪龙”,孕育了“三祖”,开启了璀璨的华夏文明。

为实现让泥河湾走向世界,把泥河湾文化资源开发成文化产业,该县已先后在国家、省级媒体上推出了反映泥河湾文化及产业发展的各类稿件1100多篇;举办3次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创作的长篇小说《泥河湾》、歌曲《泥河湾》、《泥河湾》宣传画册、《泥河湾旅游》丛书等达到100多部;合作拍摄的纪录片《神秘的泥河湾》、《百万年前的盛宴》均在央视播出;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五集高清纪录片《泥河湾》已于2013年11月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并荣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11-2014)奖。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