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位于西安东郊半坡村,坐落在沪河东岸二级台地上。这里东倚森林茂密的白鹿原,南靠巍峨秀丽的秦岭,北接渭河平原,西临沪河。六千年前的半坡先民在这块山川秀丽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繁衍生息,从蛮荒走向文明,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原始文化。
半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的典型文化遗址之一,距今为6800年左右,它生动地展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图景。这座遗址是1953年发现的,1958 年在发掘基础上建成我国第一座 原始社会遗址博物馆,1962 年半坡遗址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大致形状为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不半坡遗址居住区规则椭圆形,分为大围沟围绕的居住区、围沟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东的制陶区三部分。在发掘的大约10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和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大量的遗物。
(一)遗迹
1.房屋
半坡遗址居住区占地约30000平方米,其布局是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中小型房屋窑穴等散布周围,其外围环绕条 大型壕沟。遗址发掘出房屋46座,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每种又各有半地穴和地面上木架建筑两类。
与房子相关的遗迹还有柱洞和灶坑,半坡遗址发现柱洞200余个,都属于泥圈柱洞。
灶坑共发现89个,其中42个保存较好,在灶坑附近或里面,往往有大量完整的陶器,多为炊煮用的粗陶罐或饮食用的细陶钵。
2.窑穴
主要用来储藏食物和用具的窑穴,共发现200多个,多密集分布在居住地区内,和房屋交错在一起。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较小,有多种形状;晚期的较大,一般为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坑,壁和底部均加工平整。同一时期的窑穴,一般密集成群。窑穴中往往发现有吃剩的食物或各种工具用具,有一个堆积着18厘米厚的腐朽谷壳,有的则发现有人骨架。
3.沟道
在居住地区的外围,环绕一条大型防御性壕沟,平面呈南北向不规则圆形。壕沟现存长度约300米,各部分形制基本一致,上宽 下窄,北部一段口宽6~8米,深5~6米,靠居住区的一边沟壁坡度较大,并且沟口比另一壁高出约1米。在沟底发现3根炭化木柱,间隔各有4米,用途不明。
4.陶窑
半坡人有了专门的制陶区,说明陶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并且制陶工艺也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
5.墓葬
半坡氏族的墓葬共发现250座,分为两种:一种是成人墓,共174座,一种是小孩墓,共76座。成人墓多位于大围沟外北部的氏族公共墓地中,一小部分在沟外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还有两具屈肢人骨架埋在居住区的窑穴中。小孩墓有73座是瓮棺葬,两座无葬具,另一座是按成人葬法埋葬的,小孩和成人基本上是异地埋葬的,小孩埋在居住区房屋近旁,成人则埋在部落居址之外。
(二)遗物
1.生产工具
半坡遗址共出土石、骨、角、陶、蚌、牙等质料的各种生产工具5275件,另有陶制半成品2638件。按照工具的主要功用,可区分为三大类:家业生产工具;渔猎工具;手工业工具。此外,还有其他一类,包括因功用不明或可兼用于不同工作部门的各种工具。
2.生活用具
陶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的器具主要是陶器。在遗址中收集的陶片在五十万片以上,超过全部出土物总数的80%,完整的和能够复原的器皿近1000多件。从其形状、质地和生活需要来看,可以分为饮食用器、水器、饭炊器和储藏器等不同类别。有的陶器口部或陶片上有刻划符号,计22种,100 余个,可能为记事或记数用的。郭沫若则认为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3.其他人工制品
乐器,有陶制的口哨(或称作陶埙)两只,保存完整,皆为细泥捏制而成,表面光滑但不平整,灰黑色。装饰品发现很多,计有9类1900多件。以形状分,有环饰、璜饰、珠饰、坠饰、方形饰、片状饰和管状饰等;以功用分,有发饰、耳饰、颈饰、手饰和腰饰:以材料分,则有陶、石骨牙、蚌、玉、蚧壳等,其中以陶制的最多,石制、蚌制的次之,骨、牙制的较少。
4.动物骨骼
半坡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属于哺乳动物的有偶蹄类:猪、牛、羊、斑鹿、麝等;食肉类:狗、狐、獾貉和狸;奇蹄类:马;踊啮类:竹鼠、田鼠;兔形类:兔及短尾兔。另处还有少数鱼类及鸟类骨骼。
出土的骨骼,无论是属于家畜还是野生动物,都非常破碎,看来都是经人工打碎的。除了鹿角和部分碎骨可能是作骨器使用外,其他碎骨似乎都是为了吃肉和吃骨髓而打碎的。
标签: 考古遗址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