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 是怎样成为中华5000文明史的实证的

个人博客 315 0

精美绝伦的玉器、规模宏大的城市、初生的国家形态,以及文字的滥觞,这些,都是良渚古城带给我们的“惊喜”。

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的年代,大约距今5300年到4300年间。良渚申遗成功,意味着中国人常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的认可

那么,良渚古城遗址里到底有什么宝贝?良渚遗址又是如何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的呢?

1、拖尾状的小洲

在中国人对先秦历史的印象中,夏商周的年代序列,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常识。而一旦说起夏朝以前的确切历史,相信大多数人就说不上来了。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朝开始的年代距今大约4000年左右,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史,怎么一下子少了一千年呢?

或许有人会说,夏朝以前还有“三皇五帝”,但那已经是传说时代,完全脱离了信史的范畴。难道中华文明的源头,就真的只能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无法更进一步了吗?

在今天的杭州城西北,有一座特殊的建筑——良渚博物院,一进博物院大门,就能见到一段话:

良渚遗址- 是怎样成为中华5000文明史的实证的 第1张

良渚博物院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几千年前,当这里还是一片旷野的时候,先民们就发现其中一块小洲,适宜居住。这片拖尾状的小洲,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良渚”。

良渚的年代离我们如此久远,以至于流传至今的古籍中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它的线索。另一方面,良渚的发现却有可能彻底改写中华文明史。

在良渚古城遗址发掘清理的过程中,就有不少专家表示,这项考古成果,将把中华文明的历史,从夏朝往前推进一大步,甚至有的专家认为,良渚的主人,就是“三皇五帝”的三皇。

良渚遗址- 是怎样成为中华5000文明史的实证的 第2张

复原的良渚古城遗址

而故事,还得从八十多年前说起。

2、发现良渚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对位于古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由于当时人手不够,负责地质绘图的馆员施昕更也参与了这次考古发掘。在考古发掘中,施昕更发现,古荡出土的黑陶,自己在家乡良渚也曾见到过。于是不久后,施昕更就回到良渚,进行文物调查。

良渚遗址- 是怎样成为中华5000文明史的实证的 第3张


良渚黑陶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施昕更在一处抽干的池塘里见到了一件宝贝——黑陶。而西湖博物馆也根据他的发现,决定对良渚进行考古发掘。随后,考古人员在施昕更的主持下,于良渚陆续找到了黑陶、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数百件,而主持发掘的施昕更也根据出土文物,撰写了论文《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

可惜,次年抗战爆发,良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被迫中断。

今天的良渚古城遗址在瓶窑,但却没有改名叫“瓶窑古城”,就是因为当年施昕更在家乡发现了黑陶,并将这处发现文物的地方称为“良渚遗址”。

抗战爆发后,施昕更随西湖博物馆一路南迁,一路上缺医少药,最后,他不幸染病,于1939年去世,年仅27岁。“良渚之父”施昕更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发现的良渚遗址却从1936年开始,逐渐显露出自己的不平凡。

3、良渚正名

施昕更发现良渚遗址之后,曾先后邀请当时的考古学权威梁思永、董作宾等人去考古发掘现场。梁思永、董作宾先生在现场看过良渚遗址之后,对这一发现的价值给予了肯定。

1939年,现场考察过良渚遗址的梁思永先生,经过一番比较研究,认为良渚遗址发现的陶器以黑陶为主,这一点和龙山文化有相似之处,便提出良渚遗址属于龙山文化的杭州湾区。这个结论,统治了考古学界将近20年,一直到50年代末。

1957年,夏鼐先生提出:“浙江的黑陶容易干后褪色,没有山东龙山文化的那种标准的蛋壳陶。器形除圈足外,也有大量圜底的。山东龙山文化中盛行的平底器却较少。陶鬶发现不多,也不是标准的龙山文化的形式。”

两年后,夏先生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这个新的命名。它的提出标志着良渚文化与龙山文化彻底区分开来。良渚文化是有着自身演变、发展序列的一个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的概念提出后,专家们就着手考察它的源头。根据当时的考古资料,1975年,专家们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1979年又提出了“崧泽文化”的命名。根据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草鞋山的地层堆积,考古学家确立了三大文化的发展序列: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然而,虽然这一时期长江下游的文化以良渚文化命名,但在80年代中期以前,对良渚文化的研究一直都处在对其文化内涵认识的确立时期。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80年代中期以前,良渚文化虽然已经发掘出一些文物、确定了考古学上的发展序列,但始终没有那种能入选“十大考古发现”的大成果,换句话说,先前的发掘成果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直到1986年,这种小打小闹的局面被打破,良渚文化有了属于自己的“代表”。

4、玉琮王

1986年,中国考古学界计划于下半年在杭州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以纪念良渚遗址发现50周年。

良渚遗址- 是怎样成为中华5000文明史的实证的 第4张

良渚玉琮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环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上海等地相继挖掘出良渚文化遗址。反观良渚遗址的发现地——杭州,在这些年里几乎毫无动静。

作为学术讨论会的东道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希望能在讨论会召开前,发掘出有份量的遗址或文物,为良渚遗址发现50周年献上一份大礼。

考古队的工作人员,逐渐把希望寄托在了雉山村的反山。70年代调查时,考古人员发现反山是一座熟土墩,他们猜测,这里可能会有大发现。

反山一带,离汉代的居民点不远,这里集中了相当数量的汉墓。从1986年的5月8日到5月30日,考古队一直都在清理汉代墓葬。整整20多天的时间里,考古队发现并清理了11座汉代墓葬,但大家心心念念的良渚文化遗址却始终没有露面。

连续发掘的11座汉墓,被考古学家们分别以反山1号墓、反山2号墓的名字命名,一直到反山11号墓。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反山12号墓,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发现。

连续二十多天的发掘,没有什么大的成果,这让考古队员们难免有些沮丧。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考古队最终迎来了转机。

5月31日,在中国考古史上是值得纪念的一天。这天,考古队在连续清理完11座汉墓之后,发现了一座良渚大墓——反山12号墓。在反山12号墓里,陆续发掘出玉器、石器、陶器等各类文物,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文物,就是曾在《国宝档案》里展示的玉琮王

考古学家王明达在《五千年前的高台土冢——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中提到:

(玉琮)射径达17.1—17.6厘米,孔径仅4.9厘米,高8.8厘米。重达6.5公斤。器形之宽阔,为目前已知良渚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这件“玉琮王”堪称国宝,2002年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而随着“玉琮王”的出土,专家们开始相信,这里曾是远古时期的一处政治中心。

5、良渚古城

5000多年前,生活在今天良渚、瓶窑一带的先民们,拥立了自己的国王。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远古年代,这位国王集军权、神权于一身,是名副其实的“神王”。

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神王”带着他的子民,征服了整个环太湖流域,将这些地方全部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这时,他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座都城,以威服远国、控扼四方。

经过实地勘察,“神王”选定了今天的瓶窑一带,作为古国的都城。

2007年,考古学家在距良渚博物院4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古城。这座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南北长1910米、东西宽1770米,总面积达到300多万平方米。

先民们利用凤山、雉山两座自然山丘为古城的西南角与东北角,整座城池被城墙围绕,城墙总长约6公里,最宽的地方有150米!

良渚遗址- 是怎样成为中华5000文明史的实证的 第5张

良渚古城西城墙

这座城池的规模如此巨大,显然,当时的良渚古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社会组织与动员能力,而这座都城所统治的区域,也必定相当可观。

在清理古城遗址的同时,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与北大碳14研究所合作,对良渚古城城墙的年代进行了测定,最后得出结论,城墙的年代大约在距今4300—4500年之间。

也就是说,这个年代,稍早于我们熟悉的夏朝,这样一来,良渚与夏朝就基本衔接上了

良渚遗址- 是怎样成为中华5000文明史的实证的 第6张

良渚人的神徽

除了规模巨大的城池,良渚古城附近,还有人为修造的水利系统,这一水利系统所直接保护的范围达到了100平方公里。可以说,良渚古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它所代表的良渚文明,完全可以和同时期的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相媲美。

不过,很多人一定会有疑问,发展如此成熟的良渚文明,后来为什么会彻底销声匿迹呢,是什么导致了良渚文明的灭亡?

6、大洪水

在良渚古城边上,有一条名为苕溪的河,它虽然位于杭州,却是长江流域太湖水系的一个主要源头。

苕溪风光

很多人不知道,这条小小的苕溪,竟然是现在杭州抗洪的重点所在。每年只要连续下3天的暴雨,苕溪的水就要漫上来了。

考古学家在发掘清理良渚古城遗址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古城区域内,最下面的黑色区域是一片4000年前的广富林文化时期的堆积,而在这片黑色区域之上,却覆盖着一层黄色的区域。这片黄色的区域,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就是现在水田、稻田下面的洪泛层。

4000多年前,良渚古城周边发生过持续的大洪水!

这些发现,不禁让人联想到传说中的那场大洪水,以及大禹治水的传说。而另一方面,大禹又是传说中夏朝开国国君启的父亲。难道说,良渚古国的覆灭,正是夏朝开国的前奏吗?

大禹

由于证据不足,良渚和夏朝之间的具体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肯定,良渚先民因为大洪水导致的环境持续恶化,最终不得不离开了这片繁衍千年的土地。

而现在已经探明,良渚文化的存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300年到公元前4300年间,这样,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时间上就串在了一起,从良渚到今天,从未间断。

7、文化遗产

精美绝伦的玉器、规模宏大的城市、初生的国家形态,以及文字的滥觞,这些,都是良渚古城带给我们的“惊喜”。而根据这些考古发现,专家们也基本肯定,良渚古国在中期阶段开始进入文明形态。

今天,在良渚古城的原址上建起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

良渚遗址公园

5000多年前,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一个辉煌的古国,存续千年。而80多年来的考古研究,也在逐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不过,良渚先民离开古国之后去了哪里?后来杭州城市的发展为什么没有受到良渚的影响?这些问题依然存在,等待着后续研究来揭晓答案。

来:李二先生 中国国家历史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