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 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这样防汛

个人博客 412 0

夏季,是一个多雨的季节。

现代的防汛技术,

给民众的安全带来了诸多保障。

但对于5000年前

地处多雨地区的良渚先民,

一场洪水就可能带来较大的威胁,

那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

答案就是:大型水利工程!

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就是这么有智慧!

良渚先民的水利系统

良渚先民用其智慧,调解了与自然灾害的矛盾,获得了生存的机会,他们在古城的外围修建了一道防御洪水的大型水利工程,它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1条良渚水坝遗址

由11条堤坝组成的水利系统位于古城的西北部,主要修筑于大遮山和塘山之间的谷口位置,分为塘山、狮子山、鲤鱼山、官山、梧桐弄等组成的南边的低水坝群,和由岗公岭、老虎岭、周家畈、秋坞、石坞、蜜蜂垄组成的北边的高水坝群,两组坝群构成前后两道防护体系。

整个水利系统将在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形成约面积约12.4平方公里的储水面,蓄水量将达到6000万余立方米,出色的规划设计见证了人类早期水资源管理工程和技术的创造性和科学性。

这个水利系统功能多样

防洪  

当山洪爆发时,谷口高坝便首当其冲发挥了它的拦截作用,把一部分水留在了高坝库区内,而未被拦截的水很快遇到了第二道防线——平原低坝,第二道堤坝有效拦截了山洪,并将洪水储存于库区。

运输  

库区内的水在冬季断水区,还承担了连接各个山谷的水上交通运输网络的任务,为古城运输天目山上丰富的木材,动植物和石料资源。灌溉  

除用来防洪和运输,良渚水利系统还发挥着灌溉的功能。在低坝区的几个地方,考古学家发现了水稻田的痕迹。

水利灌溉和稻作栽培相伴而生,几乎用所有浮选法淘洗过的良渚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人工栽培稻的踪迹,种种迹象表明,良渚文化的稻作农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水平,《淮南子·说山训》说“稻生于水“,而水利系统保障下的农田水系灌溉,为良渚古城稻作文明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洪水巨浪侵袭的秘密

在其中的一条水坝遗址老虎岭上,考古学家发现了良渚水利系统能够抵御洪水巨浪侵袭的秘密—良渚先民发明的草裹泥技术

良渚先民就地取材,用沼泽地上生长的茅荻包裹淤泥制成类似沙包的泥团,有序的堆积成堤坝,成为良渚先民抵御洪水的有效屏障。考古发现,草裹泥所用茅荻处在开花时期,这是良渚先民冬修水利的有力证据。

如今,抗洪抢险的现场,编织袋包裹泥沙的沙袋成为筑建防洪堤坝的工具之一,其原理,大概依然沿袭了先民的智慧。

一道道坚固的堤防显示着勤劳和勇敢

向智慧的良渚先民致敬!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