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个人博客 300 0

石家河遗址于1954年启动考古工作,迄今66年。石家河遗址已列入“考古中国“之“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特发此文向所有参加石家河遗址的考古人致敬!

谭家岭出土精美玉器(谭W9:2  连体双人头像)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位于长江中游腹地、大洪山山脉南部的山前开阔平原,长江以北、汉水以东,东河、西河自北向南流经遗址后注入汉水的支流天门河,汇入长江。该遗址持续时间长,跨度为距今5900年至3800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考虑到其在诠释中华文明尤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自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进行考古,迄今已60余年。这60年中,有两个重要的考古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另一个便是2014年至2019年。两个阶段大量艰苦细致的科学考古一步步深化了我们对于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认知。

尤其是2014年至201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三家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石家河遗址群及外围9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系统勘探,发现、确认了谭家岭城址、印信台大型祭祀区、谭家岭高等级玉敛葬、三房湾专业制陶作坊等重要遗址区,为深入了解石家河遗址群的宏观结构与组织分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进一步揭示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分层化的总体趋势。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1张

石家河古城鼎盛时期遗址分布图

长江中游的中心聚落和都城

综合这些年的考古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石家河遗址的时空框架。我们将其分为中心聚落初步形成、文化持续引领与辐射、融入中原文明三期。

第一期是中心聚落初步形成期,经历了距今5900至4800年近千年的缓慢发展,建成了中心聚落谭家岭城,故也称谭家岭城时期。

谭家岭城位于石家河遗址的中心,平面大体呈圆角方形,城垣内总面积17万平方米,城壕内总面积则达26万平方米,远大于同时期同文化性质的城头山二期城址及其他遗址,是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文化中心的重要开端,也是后来的石家河古城形成的重要基础。城垣由较纯净黄土堆筑而成,城垣顶宽约14.5米、厚约3.1米。城墙外有环绕一周的壕沟,壕沟内有附属的木构建筑。该木构遗迹位于城垣外侧壕沟,由一排与城垣平行的长木栏构成。

谭家岭城一直沿用至屈家岭早期。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2张

谭家岭东区发掘现场及大型建筑台基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3张

谭家岭出土精美玉器(谭W8:13,虎座双鹰佩)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4张

谭家岭出土精美玉器(谭W9:7 ,神人头像)

第二期为石家河文化的强盛期,是引领与辐射长江中游的重要时期,以石家河城的建成为标志,也称石家河城时期。

石家河城遗址主体位于东西两河之间,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遗址群。这一时期石家河城建成并沿用,城内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印信台祭祀建筑等配套建筑,是同时期长江中游的中心聚落和都邑性城市。

在石家河城的正西方,考古人员发现了人工堆筑的方形台地以及大量的套缸遗存。这处遗址被称为印信台遗址位,南北长110米、东西宽130米,面积14300平方米。目前在台地发掘面积1475平方米,祭祀等遗迹位于3层下,文化层堆积局部揭露至第六层,主要分布在人工堆筑的台基之间的低洼处。

文化层堆积中包含大量陶缸、陶杯等碎片及少量人骨残骸,年代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5座人工堆筑的台基中,台基2长35米、宽12米、高1.1米。沿台基边缘分布100余套瓮棺类(盖鼎、扣碗、立缸等)遗存。台基之间有些废弃的红陶缸还呈现排列有序、相互套接的状态。部分套缸之间存在明显的叠压关系。陶缸均为夹粗砂红陶,器形以宽折沿深腹小平底缸为主,上有刻划符号。

专家推测,在印信台遗址,每一次祭祀都留下了套缸等遗迹,套缸有叠压关系,表明曾经有多次祭祀,有早晚关系。对套缸成分进行分析显示,这些套缸来自于大约5个不同的生产场所,而且从形制、纹饰及套缸上的刻划符号可作大致区分,表明祭祀活动是不同的人群共同参与的结果。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5张

印信台台基Ⅲ周围的“套缸”遗迹(套缸3、4、6)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6张

印信台套缸3、4、套缸6

在石家河城内南部偏西处考古人员发现一处三房湾遗址。目前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文化层揭露至第六层,在第三层下,出土数以万计的厚胎红陶杯残件,还发现与制陶有关的黄土坑、窑、烧土面、洗泥池等遗迹。其中发现的一个小型陶窑,仅存底部,但结构清楚,同时还发现数个红陶杯叠烧在一起的现象,表明三房湾遗址曾经作为专业制陶作坊存在,并持续使用至石家河文化晚期。

位于石家河城内中部的谭家岭遗址,继1989年揭露出厚达八九十厘米的墙体外,2016年又在石家河文化晚期文化层下面,发掘出一座残存的石家河早期的面积达144平方米的建筑台基。这些大型房屋建筑为确定谭家岭为石家河城的中心,以及在谭家岭一带寻找宫殿性礼仪建筑提供了重要线索。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7张

石家河羽冠持钺刻划人物像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8张

三房湾窑场红陶杯废弃堆积

石家河遗址的第三期又被称为肖家屋脊文化时期,距今4200—3800年,也是该文化的突变与衰落期,遗存数量减少。完全不同于前期的瓮棺葬开始流行,说明曾经的石家河城已经不再使用。不过肖家屋脊瓮棺葬、谭家岭瓮棺葬、严家山瓮棺葬,以及罗家柏岭遗址均出土了大量文化内涵丰富奇特的玉器。

2015年发掘的谭家岭高等级玉敛葬等级最高,玉器组合中包含了神人头像,填补了过去在玉敛葬等级划分上的缺环。从玉器的类型可以看出等级的不同,发现神人头像玉器的显然为最高等级,仅有虎、蝉等动物造型的为第二等级,而仅见少量边角料的等级最低。

严家山遗址出土了一些玉料与制玉工具,为肖家屋脊文化的部分玉器是本地制造提供了重要依据,说明即使在最后的衰落期,依然存在着发达的手工业。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9张

严家山瓮棺W13中出土的与边角料与工具

逐步融入中原文明的怀抱

六十余载的石家河考古陆续勾勒出石家河遗址群宏观聚落格局的演变进程。石家河遗址在距今约5900至3800年主体时段内,经历了初兴、强盛、突变及衰落的阶段性变化。

谭家岭古城兴起,城垣的发现,将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文化中心的年代提前至距今5500年。距今4800年石家河聚落发展开启了新一轮高峰,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的石家河城出现,遗址分布范围也有明显的扩大,形成了以石家河古城为中心的8平方公里分布的核心区域。此时的长江中游地区已经形成文化面貌高度相似的文化统一体,存在10余座规模不等的城址,构成一个聚落等级与社会阶层明显分化的网络体系。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10张

谭家岭城壕挡板结构

一个聚落遗址考古遗存如此丰富,既拥有同时期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址,又有大型的居住址,同时还有印信台这样的大型祭祀遗址和三房湾遗址大型的制陶作坊。正是从聚落功能的专门分区和出土遗物的等级及丰富等多方面分析,石家河遗址被视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的中心,具有文化引领与文化辐射的重要地位。

距今约4200年至3800年的肖家屋脊文化阶段,石家河文化明显受到中原龙山文化(主要是王湾三期文化)的强烈影响。与石家河文化第二期相比,堆积整体偏薄,遗存数量减少。而东南部遗址数量的增加,是石家河城废弃后,遗址中心区域向东发生位移的表现。大量精美玉器的发现,显示这里仍然存在发达的手工业,玉器的神人图案以及玉牙璋的出现,说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夏纪年,逐步融于中原文明的怀抱。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11张

石家河陶杯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12张

石家河玉团凤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13张

石家河玉龙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14张

石家河玉璧

以下采访来源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官网

方勤:我和石家河遗址的缘分是在1989年结下的。那一年下学期,张江凯、赵辉、张弛等老师带我们1987级本科生和戴向明、吴卫红等几个研究生进行田野考古实习。当时北大考古系在石家河建有考古实习基地,严文明先生是总领队。我们这届实习先是一起发掘肖家屋脊遗址点,大概半个月后,抽调了我和韩建业、张良仁、韦江等7个同学去发掘谭家岭遗址点,一共布了南北两排共7个探方。我和张良仁、韩建业在南排从西向东临方,发现了文中所说的“墙体厚八九十厘米的大房子”,大房子跨我们三个探方,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石家河也有了小的收获;韦江的探方在北排,与我们相临,也是与大房子相关连。因为相连,所以我们互相关注大房子等遗迹延伸到对方探方的情况,“学术”交流比较频繁。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15张

谭家岭出土精美玉器(谭W8:34,鹰纹圆玉牌)

石家河遗址是1954年湖北兴修石龙过江水利工程时发现,张云鹏先生进行了首次发掘,发掘了罗家柏岭等遗址,确定了石家河文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北京大学考古系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博物馆、天门博物馆联合组建了石家河考古队,严文明先生任队长,张绪球、杨权喜、张江凯等为考古队成员。我们1987级实习就是这个期间的事情,这一期间尤其以1990年赵辉、张弛调查确认石家河古城成果最为突出,以及肖家屋脊瓮棺葬玉器发掘,开创了石家河遗址的新局面,这一期间的考古成果出版了《谭家岭》、《邓家湾》、《肖家屋脊》三本考古报告。2013年我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后,计划重启石家河遗址考古,找到严文明先生汇报并得到他大力支持,自2014年至201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天门博物馆联合开展了连续6年的考古发掘,发现并确认谭家岭古城、发掘印信台大型祭祀遗址和谭家岭瓮棺葬玉器。

从1954年开始石家河遗址考古工作,迄今有66年,为了系统回顾和总结石家河遗址的考古成果,探究石家河遗址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地位与作用,我们写了《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一文,把石家河遗址分谭家岭城、石家河城、肖家屋脊文化(也称后石家河文化)三个时期,既是对石家河遗址系统的初步认识,也是对六十余年考古工作的回顾,谨以此向所有参与石家河遗址的考古人致敬!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第16张

谭家岭城垣与城壕

作者:方勤 向其芳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